第01版:今日要闻

“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特别报道之四

愚公“易”山起绿城

本报记者 苗慧玲

峰峦叠翠的王屋山 苗慧玲 摄

初夏,愚公故里,绿色海洋。

王屋山愚公移山群雕东南的山坡上,半个世纪树龄的柏树身姿挺拔,山风吹过,林涛阵阵,鸟鸣婉转。

登高北望,层峦叠翠。当年河曲智叟的嘲笑,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而北山愚公的浩然之志,在一代又一代新愚公的接力中生生不息——

在“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山下,筑起1000余平方公里的绿色长城。

这是中原经济区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

这是愚公儿女生于斯长于斯的绿色家园;

这是济源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亮眼注脚。

太行之南、黄河之北,林木葱茏的山峦,绵延起伏的绿色,成为愚公家乡唯美的画屏。

“易”荒芜之山——

以生态保护担当,在南太行、沿黄筑起绿色长城

今年3月,依偎在黄河北岸的大峪镇万山吐翠,春花烂漫。槐姻村40岁的陈毛旦,终于和心仪的女子喜结良缘。

从毛头小伙儿到结婚,毛旦领回家相亲的女孩不少,可人家一看光秃秃的山岭、贫瘠的土地,一个个找借口告吹。

毛旦的婚事,从一个侧面映射出家乡的生态之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王屋山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农民在为分到田地而高兴的同时,也为水土不断流失的荒山秃岭发愁。

槐姻村的李太平回忆说,每到过年前,不少人跑几十里山路到王屋山砍柴,担回来烧火蒸馍、烙馍。在当时的王屋山区,群众没钱买盐,上山砍些木材,下来就能变现。

滥砍滥伐,造成山区水土流失严重。“一下大雨,河水裹着泥沙,能把上游的一些树木、庄稼、牲口冲下来……”从小在大峪长大的李中央说。

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济源50余条河流汇聚黄河,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总面积近八成,年均流失水土433吨。

再不能让水土肆意流失,一定要保护好母亲河!

一场持久、深入的消灭荒山、雨季造林行动,在愚公家乡轰轰烈烈展开。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天快黑才收工。自带干粮,自备水。”曾任大峪镇人大主席的李海印回忆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下雨就是“植树令”,秋天种完小麦,群众不出去打工,就等着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而当时的济源山区,庄稼靠天收,栽树靠天活。树栽不活,再栽一批,连栽六七茬,才见荒山染绿。

10万亩、30万亩、50万亩……凭着一股子韧劲儿,凭着不服输的拼劲儿,愚公儿女造出了60余万亩人工林。

条件好的荒山荒地全面绿化,剩下的是砂岩碎砾为主的困难地。

2008年,两边尽是石头山的石寺路成为困难地造林的“试验田”,可千辛万苦栽的树,成活率却不到20%。

“石头上能长树?”群众很疑惑。

困难地再困难,而“山不加增”,何苦山不绿,何愁树不活?

打破传统造林思维,发明“鱼鳞坑”,创造“五步造林法”,制定“困难地”造林技术规程。从南山,到孔山,到万羊山……10多万亩不毛之地上,长出点点新绿,如今已是树丰林茂。

截至目前,济源人工林面积超过7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52.4%,森林覆盖率达45.06%。

连绵起伏的林海,像威武的绿色卫队,守护着小浪底水库的生态安全。黄河主河道济源段的水质常年定性评价均为“优”,南山森林公园入选首批“中国森林氧吧”。

“易”观念之山——

以为民造福担当,让绿色理念融入城市生产生活

王屋镇林山村的王社,和同样住在林区的村民们,多年坚持履行一个重要职责——义务护林。

40年前,村民日子紧巴,靠山吃山,靠林吃林。1998年那场让所有中国人难忘的特大洪水,给村民们上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生态课”。

破坏生态,水土流失,遭罪的是老百姓自己。林山人放下砍伐树木的斧头、大锯,成为森林的守护者。

每到冬季防火期,林区人人都是“护林员”“防火员”。群众用行动践行着对大自然的呵护。

从砍伐到护林,这是愚公儿女发展观念之变的缩影。

如何让更多生态文明理念践行到发展中,融入百姓生产生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也是引导群众树牢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教科书”。

市委、市政府坚持对生态保护做加法,对环境污染做减法,致力于还城市以宁静和谐美丽,还群众以优质生态产品。

怎么个加法?

今年春天,北海街道水蓝湾小区的李艳没少往牡丹园跑,争奇斗艳的牡丹、富有创意的园林,让她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更加爱恋。去年以来,济源对中心城区59处空闲土地进行生态修复,新增7100亩绿地游园。

而在郊区及农村,济源全面加快“一荒变四园”建设,去年有680余处撂荒地变成了果园、菜园、游园、花园。眼看着一片片荒地变游园,五龙口镇休昌村的贾小映感慨道:“现在是家在园中、人在景中。”

(下转第二版)

2019-06-18 本报记者 苗慧玲 “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特别报道之四 1 1 济源日报 c_31846.html 1 愚公“易”山起绿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