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电处理方法:
经过简单诊断后的病人,一般可按下述情况分别处理:
1.病人神志清醒,但感觉乏力、头昏、心悸、出冷汗,甚至恶心或呕吐。此类病人应就地安静休息,减轻心脏负担,加快恢复;情况严重时,送往医疗部门,请医护人员检查治疗。
2.病人呼吸、心跳尚在,但神志昏迷。此时应将病人仰卧,周围的空气要流通,并注意保暖。除了要严密地观察外,还要做好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的准备工作,并立即通知医疗部门或用担架将病人送往医院。在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观察病人是否突然出现“假死”现象,如有假死,应立即抢救。
3.如经检查后,病人处于假死状态,则应立即针对不同类型的“假死”进行对症处理。心跳停止的,则用体外人工心脏挤压法来维持血液循环;如呼吸停止,则用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法来维持气体交换。呼吸、心跳全部停止时,则需同时进行体外心脏挤压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同时向医院告急求救。在抢救过程中,任何时刻抢救工作都不能中止。一定要边救边送,直到心跳、呼吸恢复。
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人工呼吸的目的,是用人工的方法来代替肺的呼吸活动,使气体有节律地进入和排出肺部,供给体内足够的氧气,充分排出二氧化碳,维持正常的通气功能。人工呼吸的方法有很多,目前认为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效果最好。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的操作方法如下:
1.将病人仰卧,解开衣领,放松裤带,以免影响呼吸时胸廓的自然扩张。然后将病人的头偏向一边,打开病人的嘴巴,用手指清除口中的假牙、血块和呕吐物,使呼吸道畅通。
2.抢救者在病人的一边,以接近其头部的一只手紧捏病人的鼻子(避免漏气),并将手掌外缘压住其额部,另一只手托在病人的颈后,将颈部上抬,使其头部充分后仰,以解除舌下坠所致的呼吸道梗阻。
3.急救者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嘴紧贴病人的嘴或鼻孔大口吹气,同时观察胸部是否隆起,以确定吹气是否有效和适度。
4.吹气停止后,急救者头稍侧转,并立即放松捏紧鼻孔的手,让气体从病人的肺部排出,此时应注意胸部复原的情况,倾听呼气声,观察有无呼吸道梗阻。
5.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12次,即每5秒吹一次。
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的压力需掌握好,刚开始时可略大一点,频率稍快一些,经10-20次后可逐步减小压力,维持胸部轻度升起即可。对幼儿吹气时,不能捏紧鼻孔,应让其自然漏气。为了防止压力过高,急救者仅用颊部力量即可。
2.吹气时间宜短,约占一次呼吸周期的三分之一,但也不能过短,否则影响通气效果。
3.如遇牙关紧闭者,可采用口对鼻吹气,方法与口对口基本相同。此时可将病人嘴唇紧闭,急救者对准鼻孔吹气,吹气时压力应稍大,时间也应稍长,以利气体进入肺内。
三、体外心脏挤压法:体外心脏挤压是指有节律地以手对心脏挤压,用人工的方法代替心脏的自然收缩,从而达到维持血液循环的目的。此法简单易学,效果好,不需设备,易于普及推广。操作方法:
1.使病人仰卧于硬板上或地上,以保证挤压效果。
2.抢救者跪跨在病人的腰部。
3.抢救者以一手掌根部按于病人胸下二分之一处,即中指指尖对准其颈部凹陷的下缘,另一手压在该手的手背上,肘关节伸直。依靠体重、手臂和肩部肌肉的力量,垂直用力,向脊柱方向压迫胸骨下段,使胸骨下段与其相连的肋骨下陷3-4厘米,间接压迫心脏,使心脏内血液搏出。
4.挤压后突然放松(要注意掌根不能离开胸壁),依靠胸廓的弹性使胸复位。此时,心脏舒张,大静脉的血液回流到心脏。
5.按照上述步骤,连续操作每分钟需进行60次,即每秒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