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特别报道之三

脱贫攻坚的济源之路

本报记者 冯淑娟

济源市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资料图)

七沟八梁九面坡,土层薄来料礓多。千百年来,太行、王屋二山制约着济源的发展。

“济源要翻番,必须抓住山”。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连续多年开展大规模小流域治理,大力推进高山水利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先后实现“村村通”“组组通”。

但是,受自然条件制约,在2014年开展的新一轮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过程中,全市新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5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092户、7107人。

“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啃下硬骨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济源干部群众把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以愚公移山的韧劲和拼劝,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走出了一条具有济源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精准扶贫,靶向治疗,打出扶贫组合拳,坚决啃下硬骨头

“过去说人闲地不闲,现在是地不闲人更不闲。”6月10日正午时分,王屋镇柏木凹村的侯随会还在地边翻晒菜籽,他的妻子李栾则忙着移栽西红柿苗。

曾经一穷二白的侯随会,靠蔬菜制种脱了贫,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

济源把产业扶贫作为移除贫困之山的重要着力点,积极培育蔬菜制种、乡村旅游、林果、烟叶、养殖等产业扶贫基地,探索“旅游+”“电商+”“合作社+”等产业扶贫模式,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俗话说,一张方子不可能包治百病。济源的做法是:精准号脉,对症下药,一户一方,靶向治疗,对2000余户贫困户分别给予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技能培训、政策兜底等帮扶政策,确保脱贫效果。

端午节期间,王屋镇林山村王国庆的农家乐生意火爆。“黄焖肉、山鸡蛋、炖土鸡、山野菜,都是农家特色。”王国庆憨厚地笑着,招呼大家。客人们不知道,这位“掌勺人”曾经是贫困户。

2015年,随着济源全域旅游风生水起,王国庆参加了有关部门举办的农家乐经营技能培训班,回来就办起了农家乐。不到一年时间,王国庆一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输血一时,造血一世。济源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先后开展种植、养殖、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技能培训,确保所有贫困户都有一技之长。

“燕昭平要扩大养羊规模,需要贷款。李玉芳下肢残疾,得想办法找一份适合她的工作。翟安财的10亩果园如果承包出去,可以增加收入……”

这是市纪委驻王屋镇桃花洞村第一书记胡爱国的驻村日记。2015年一入村,他就与镇、村干部一道,将每个贫困户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如今,燕昭平利用扶贫小额贷款扩大养羊规模,存栏30余只;李玉芳被介绍到富士康产业园就业,生活有了保障;翟安财在果园里进行五角枫育苗和香菇种植。

精准扶贫,靶向治疗,让全市贫困户都有了适合自己的脱贫方案。到2018年年底,济源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710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未脱贫人口仅剩528人,贫困发生率低至0.13%,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阶段性目标。

只有大干,才能大变,要学愚公加油干,不做智叟尚空谈

昔日,老愚公为了打开通往外界的道路,带领子孙挖山不止;今朝,在党的政策扶持下,新愚公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王屋镇原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侯小军就是一位典型代表。

早些年,侯小军既种地又养羊,还要伺候多病的妻子和残疾的儿子,照顾智力残疾的妻姐一家三口。他想脱贫,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7年,侯小军被安排为林场季节性护林员,有了稳定收入。在国家危房改造资金支持和帮扶单位帮助下,一家人住上了新房。为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他搞养殖、栽双季槐、种小辣椒,干起活来没日没夜。第二年,侯小军脱贫了。

脱贫后,他又无偿给贫困群众提供养殖技术,带动3户贫困户靠养羊脱了贫。2018年,侯小军当选为原庄村监委委员,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村干部的“三级跳”。

(下转第二版)

2019-06-11 本报记者 冯淑娟 “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特别报道之三 1 1 济源日报 c_31521.html 1 脱贫攻坚的济源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