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特别报道之二

愚公故里的工业传奇

本报记者 贺丽敏

力帆新能源电动汽车工厂(资料图)

6月4日,文化城西广场,碧空如洗,天高云淡。

来自豫光、济钢、万洋、金利、金马、恒通等企业的近千名干部职工,向社会发出倡议:建绿色济源。

济源因愚公移山而闻名,是中原经济区有名的工业城市。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济源的小造纸厂、小水泥厂、小冶炼厂、小钢铁厂一度“遍地开花”。

如今,济源的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绿色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循环经济。

济源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是中国中西部最大的特钢制造基地和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基地。

济源的工业,就是一部传奇;济源的工业,就是一部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的奋斗史、创业史。

传奇一:“济源不大,企业为啥做得大、做得好?”

“济源不大,企业为啥做得大、做得好?”前不久,一位来济源考察的省领导发出疑问。

济源,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愚公移山精神鼓舞着一个个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企业,使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走进济钢,只见这里环境幽雅,鲜花簇拥。

55岁的万长杰是济钢引进的第一批大学生中的一员。在济钢工作32年、已是教授级高工的他清楚地记得济钢这些年走过的“沟沟坎坎”,“困难多得数不清,只能咬紧牙关埋头干。”

从有铁无钢到普钢、优钢和特钢,济钢几上几下,几经挣扎,终于完成“转型三部曲”,从一个炼铁小作坊发展成中国制造业500强和世界钢铁企业100强。

在豫光企业史展馆里可以看到,这里是首家采用全湿法金银冶炼技术、首家淘汰烧结机、首家实现双底吹连续炼铜技术工业化生产……无数个“首次”,成为豫光骄傲的历史。

几十年来,豫光人遭遇无数次沉浮,却顽强拼搏,成了国内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和白银生产基地。

金利是一家由12户农民通过集资入股的方式建起的冶炼厂。他们大胆实践,技术创新,把坚硬的金属演绎得“活色生香”。

万洋是一家股份制民营企业,凭着永不服输的愚公移山精神,实现了“兴百年万洋、富四方百姓”的创业梦。

和济源“五小工业”同时上马的企业,大多出了局。

而济源“五小工业”却像一个拿着铁锹挖山不止的老人,凭着一股子拼劲、韧劲、恒劲、干劲,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新时代,新征程,新机遇,为济源工业注入新的活力。

发展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优特钢及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现代化工产业……

高质量工业发展,支撑着济源从小城到都市,从平凡到繁华……

济源工业的今天,是一群想干事、干大事的企业家打拼出来的。这些企业家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

市长石迎军深有感触:济源创造的奇迹,得益于企业家干事创业、久久为功的愚公移山精神,得益于老百姓全力支持、共同“挖山”营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传奇二:“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多年前,诗人顾城的《烟囱》,让人懵懂。

但这诗,济源人懂。这些冒出“狼烟”的烟囱,将济源的美丽淹没。

对这些矗立的烟囱,济源人又爱又恨。

爱的是,“五小工业”曾是济源的“金矿”。

恨的是,这些高能耗的企业,污染已成痼疾。

凭“五小工业”起家的济源,如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济源用自己独特的破题方式,探索出拉长产业链、技术改造、绿色化、智能化、企业家队伍建设5条发展路径。

走进金马,闻不到传统焦化企业的刺鼻气味。记者看到,企业内绿树成荫,树上还挂着认养牌。常务副总经理李天喜说:“认养一棵树,就多一片绿。”

打造中国最大的“银山”,高标准规划引进拟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国白银城项目。4月9日,我市组织的2019·中国(济源)白银首饰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白银城投资洽谈会,赚足了客商的眼球,共签约5个框架协议、20个意向项目。

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大员上阵带头招商。截至目前,确定意向合作项目18个。

(下转第二版)

2019-06-10 本报记者 贺丽敏 “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特别报道之二 1 1 济源日报 c_31486.html 1 愚公故里的工业传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