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八一”聚餐
算起来,2009年至今,我们家的“八一”聚餐已经坚持了10年。
“八一”这个日子,对于我们这个家庭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父亲、岳父、妻子和我都是退伍军人。
父亲的军旅生涯长达15年。他经历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过个人三等功,把最好的青春留在了部队。
1987年,36岁的父亲退伍回到济源。远离炮火硝烟,生活趋于宁静,没有了舍生取义的轰轰烈烈,但是军人作风却如影随形,嵌入了他的生活。印象中,父亲就像一块特制的钢板,遇事迎难而上,做事干脆利索,为人豁达正直,脊背永远挺着,即便脱下军装也依然一身军人气概。对于离开多年的部队,父亲始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他喜欢军绿色,爱理平头,常年坚持跑步,一直关注军事讯息;退伍时的胸章、奖章,他视若宝贝保存至今;从部队带回来的毛巾、枕巾、军被,他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柜子里……
父亲的这份军旅情怀,影响我至深。1999年高考失利后,父亲鼓励我投身军营,到部队接受锻炼,我欣然同意了。17岁那年,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我也成了一个兵。
真正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在军营中磨炼成长,方才理解军人对部队的感情从何而来。初入部队,我两眼一抹黑,是班长面对面地帮、手把手地教,让我渐渐从业务“门外汉”成长为一名称职的战士;是部队内部和谐、舒畅的环境,让我得以放开手脚全身心投入工作;见我想干事,领导就想方设法给我创造机会、提供平台;见我取得了一些成绩,组织总是及时给我肯定和表扬。在武警天津总队第一支队服役的9年,我从一名战士逐步成长为班长、学员、排长,荣立三等功一次,所带排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反复掂量收获与付出,不禁有些汗颜:比起许多在国防军工战线上“献了青春献子孙”的老前辈,自己只是在本职岗位上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组织却给了这么多荣誉。这一辈子,只有牢记责任,鞠躬尽瘁,才能不辜负这身军装!
2008年,面对部队改革,我主动申请转业,希望以实际行动支持军队建设大局。当时,父亲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同是退伍军人的妻子和岳父也非常支持。
父亲说,军人转业是另一种出征,卸下军装,肯定会有刻骨铭心的痛,但是带着这种痛奔赴“第二战场”,就没有攻不下的山头!
父亲的鼓舞,家人的认同,给了我极大的振奋。2008年11月份,转业到乡镇以后,我告诫自己,退伍不能褪色、转业不能转志,只有定下心,深入基层,沉到一线,才能摸清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让党的好政策落到实处。遇到头绪多、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我将其视作考验自己的机会,以更大的耐心、更多的精力、更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努力将工作做到极致。在大峪镇、承留镇武装工作中,部队锻造出来的组织能力和军事素质,给了我很大助力。一次次民兵整组、征兵宣传以及维稳、综治、信访、消防任务,让我重新找到了属于退伍军人的梦想之花。2018年7月,承留镇人民武装部高标准做好河南省军区有关领导观摩活动,2019年初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表彰为“先进基层武装部”……
伴随着“第二战场”的开拓,我深深感到,对于我们这个退伍军人之家,军旅生涯是一种荣耀,军人精神是一种财富。传承军人精神,保持军人作风,延续这笔财富,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于是,2009年起,每逢“八一”,我们全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共祝“八一”建军节。每次聚餐,父亲和岳父都会讲一讲老一辈的抗战故事,忆一忆他们在部队的往事,而他们的激情讲述,总是能感染孩子们。“向解放军学习!”“长大当兵去!”每当这时,父亲总是笑得最开心:“不错,不错,咱们这个军人家庭后继有人了!”
口述/段鑫 文字整理/赵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