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郭跃军 通讯员 李振北
择思有幸 不忘初心
“选择思礼,教育有我。我会把这份幸福与感恩化为行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如既往,无怨无悔,尽心尽责,甘当人梯,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用责任收获自己精彩的人生!”5月14日,“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思礼初中教师卢丰动情地说。
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教师工作得到肯定、付出得到回报、精神得到慰藉,方能获得更大的幸福。近年来,思礼中心校始终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培育教师的幸福心态作为教师成长的“强心剂”,以优化教育工作软环境为切入点,在全力实施“幸福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 礼遇关爱,让教书育人充满幸福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才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让乡村教师发自肺腑地认同这份职业、热爱这份职业,是思礼中心校抓好教育、留住人才所思考的问题。为此,思礼中心校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优化教书育人环境,关心教师的生活,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思礼中心校定期组织教师体检,为每名教师购买保险;购置健身器材,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比如元旦健步走、教师节登山等)。此外,各校还专门设立“健身房”“心理宣泄室”等不同形式的“幸福加油站”,为教师创造温馨、安全的工作环境。
思礼中心校不断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免费为教师征订生活杂志及教育类报刊,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市培”项目,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教师视野。近年来,思礼中心校先后组织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及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赴北京、上海、乌鲁木齐、济南、青岛、常州、郑州等地培训学习;以“成长论坛”“读书汇报”“技能竞赛”“教研沙龙”为载体,构建教师自主发展的多元化平台。
(二)
重视教育,财政投入向乡村教育倾斜
要振兴乡村教育,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思礼镇作为工业经济强镇,在抓好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逐步完善相关教育配套设施,努力将乡村学校打造成现代化的教学阵地。新建高标准的塑胶篮球场、初中宿舍进行单间改造提升、给教室配备冷暖空调、建设高标准的多媒体录播室……2015年以来,该镇先后投入近亿元,改善辖区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
借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春风,思礼镇所有农村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镇对各校所有建筑物墙体进行内外翻新,改造学校供电线路,对学校绿化及文化设施等重新规划设计,铺设草坪,增加苗木品种;建设凉亭、长廊,设置尊德守礼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牌等,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对初中综合楼大厅进行高标准装修,让学校硬件设施上档升级。
此外,思礼镇还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及教育装备,为各中小学校配备现代化的电子白板,为每名教师配备电脑、办公桌椅。此举在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有效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工作的主动性。
学前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思礼镇在抓好中心幼儿园改扩建的同时,加快推进卢仝学校建设工作。2018年暑假期间,思礼镇中心幼儿园进行了改扩建,由民办幼儿园转型为公办园,改写了思礼镇无公办幼儿园的历史。目前,投资8000余万元的卢仝学校项目立项、选址意见书、征地、设计方案招标、地面附属物清理等10余项手续工作已完成。
思礼镇将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切实抓紧抓好,通过构建“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职业有荣誉”的良好职业生态系统,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让他们留得住、教得好,让乡村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让乡村未来更加美好。
立德树人 明礼是福
思礼的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中体验着幸福、分享着幸福。在思礼从教20余年的周林波曾在微信朋友圈中这样写道:今生与教育结缘,来到思礼,当初无悔,今生无怨。
思礼的莘莘学子在追逐梦想的人生路上也幸福地成长着。上海复旦大学在职研究生马延飞给老师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渊明那支悠然的笔,能于世外来描述初中三年,可惜我没有;太白那支肆意的笔,能任意书写五彩的初中三年,可惜我没有;冰心那支细腻的笔,能生动再现初中三年,可惜我没有。我有的只是一颗朴实的心、一份真诚的感激、一支随处可买的笔,来给您写一封长长的信……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努力方向。
思礼镇地处城乡接合部,学校规模小,学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受生活和学习环境等因素影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也较差。如何尽快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享受高质量的德育教育,一直是困扰学校、学生发展的问题。为此,思礼辖区各中小学校创新教育模式,开设了校本课程。
(一) 国旗下教育,打造校园亮丽风景线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面对着五星红旗,人们心中总会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愫。
5月13日上午9时50分,思礼初中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升旗仪式。全体教师及身着校服的学生在办公楼前,面对国旗台庄严肃立。由15名学生组成的“升旗仪仗队”队员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向国旗台走来。学生饱满的精神面貌、娴熟的升旗动作,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除了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在家长会、开学典礼、运动会等重大活动中,校园“升旗仪仗队”也频频亮相。这受到了学生、家长的好评。
在升旗仪式活动的引领带动下,思礼初中进行科学规划和深度挖掘,实施德育教育。在内容拓展方面,学校将升旗仪式融入德育教育中,与“五星少年”评价体系、重大节庆活动及主题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形成一门系统、科学的课程。在活动延伸方面,升旗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仪式,其教育空间从国旗下拓展到教室、校园、家庭和社会。在升旗活动参与范围方面,除了学校班子成员、教师和在校学生,家长、已毕业学生、社会各界人士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思礼初中以升旗仪式为突破口,逐步开发了以“让国旗永远飘扬”为核心的德育礼仪课程,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
争星评优,德育主题活动精彩纷呈
思礼中心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体现在教育教学、校风学风建设中。
常言道:要学会做事,先学会做人。思礼初中德育的重心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校将“成长·超越”确立为办学理念,将“当勤·精进”确立为校训。按照学生德育教育分层落实的基本原则,思礼初中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养成教育”,在八年级学生中开展“恒心教育”,在九年级学生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学校以“五星少年评价”为基本手段,依托年级和班级分别实施。
每学期开学,按照学校的若干个德育主题要求,各班级明确学期德育目标,形成德育主题与学生评价、德育活动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架构。在每周举行的升旗仪式上,学校确定德育主题,“文明班级”学生提出践行倡议,一周的德育主题活动由此启动。接下来,根据德育主题,各班级举行主题班会,安排“五星少年”创建活动,有序开展丰富多彩的“争星”活动。学校广播站对各班级“五星少年”创建活动进行及时宣传报道。每周,班级评选出“特色之星”,年级推荐本德育主题的“校园之星”,学校表彰“五星班级”“五星班主任”“五星学生”等。
(三)
素质教育,学生动静结合学做人
“动起来健身,静下来读书,动静结合学做人”,成为思礼学校“双色教育”的特色品牌。在动起来健身方面,思礼学校主要发展校园篮球运动,积极向学生传授篮球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每个班级都组建了男、女篮球队,利用早读课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校内篮球年级联赛、年级挑战赛等活动。这激发了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校篮球队多次参加我市举行的“晨光”“曙光”“苗苗”杯等篮球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静下来读书方面,思礼学校把《弟子规》作为学生经典诵读的重点。教师利用专门时间讲解《弟子规》,让学生从思想深处领会《弟子规》精髓。全校学生人手一本,坚持开展《弟子规》诵读活动:每天早晨自由读,中午课间轮流读、比较读,下午活动课接龙读。学生从点滴学起,从点滴做起,准确朗读、熟记于心。学校还举行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弟子规》系列手抄报展评等活动,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班级进行表彰,树立标杆,促使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行为习惯。
庆华学校则将书法教育贯穿在日常教学中,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引领学生“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学校成立了硬笔书法领导小组和兴趣活动小组,要求书法课做到“四有”,即有教案、有训练、有作业、有批改。学校还免费为学生印发书法练习纸和字帖,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中练习书法。学校还开设书法评比专栏、作品园地,举办优秀学生作业展、书法比赛作品展等,让学生在书写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发挥特长,使学生练习书写行为和兴趣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思礼中心校的学前教育百花齐放:公办思礼镇中心幼儿园与武汉亿童文教公司强强联手,涧北幼儿园与郑州慧田教育集团联合开发幼儿全脑教育,思礼镇庆华幼儿园是济源市蓝天幼教集团下设机构,北官桥和张村幼儿园自成体系……各幼儿园在学前教育方面不断发力,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思礼中心校各校工作在“规范、有序、明礼、和谐”的道路上愈走愈强。思礼初中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四红旗团支部”、 河南省“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先进单位”、河南省“远程教育应用示范学校”、 河南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河南省“学校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40余项。思礼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第一批篮球特色学校”。庆华学校获得省级“优秀家长学校”荣誉称号。
“时光不语,兀自沉香。”教育有我,择思有幸;德育有礼,终生是福!思礼中心校用心创新教育机制,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学有优教”。广大教师秉承“教有优师”的思想,始终紧随时代步伐,立足传承与求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升华,为济源教育改革事业再添辉煌。
(本版图片由李振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