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用项目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本报记者 郑海波

一季度的开门红,极大地提振了士气、鼓舞了信心。进入二季度以来,全市上下思发展、谋发展、争发展的锐气依然不减。连日的采访中,记者所见所闻无不是项目建设的火热、无不是干部群众奋进作为的激情,令人感动又振奋。

按照“拉高标杆、勇争一流”的要求,聚焦“速度的位次”,市发改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项目建设作为强投资、稳增长的主抓手和硬支撑,以“十大工程”为引领,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面发挥重点项目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瞄准靶心发力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要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企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产业升级这个关键。”

今年以来,市发改委掀起经济发展理论学习、研讨的“头脑风暴”。双周讲堂上,市发改委班子成员带头宣讲,通过开展经济形势讲座,系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省、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对如何瞄准产业升级发展方向、找准产业突围的突破口进行剖析解读,向干部职工讲清了如何才能扩大有效投资,如何才能以智能化、绿色化、中高端化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全市经济社会综合管理部门,市发改委提出,做经济工作必须“理出所以然、弄清为什么、明确怎么干”。该单位采取“讲座+自学+研讨”的形式,干部职工每天下班后利用一个小时时间,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全省、全市的两会、经济工作会等会议精神,以打牢理论基础,全面提升经济管理业务能力;每双周开展业务知识讲座,全程录像,并进行评比。

为推动产业发展,市发改委有关科室组织工作人员赴深圳富士康、鞍钢、天津钢研海德及本市的豫光金铅、济源钢铁、清水源等企业考察和调研,到全市各镇(街道)、产业集聚(开发)区,实地察看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在2018年形成了54篇调研报告。其中,关于废钢贸易、推动富士康发展、降低成本等多篇调研报告,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为市委、市政府科学高效决策发挥了很好的参谋助手作用,谋划了一大批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龙头项目,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市发改委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启动早、推进快、投资实,呈现了良好发展态势。今年实施的36个重大产业转型发展项目,总投资6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5亿元,截至4月底完成投资4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8%。

在中国白银城思礼园区和沁园园区、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豫光再生铅资源循环利用及高效清洁生产技改工程、济钢节能环保改造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招商工作积极推进,新建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白银深加工、钢产品深加工两大转型升级产业已展现勃勃生机。

破解瓶颈施策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2019年北京世园会开幕式时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提出绿色发展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热爱自然情怀、追求科学治理精神、追求携手合作应对的“五个追求”。

绿色发展,昭示未来。

今年,我市聚焦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不动摇,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实施经济结构提质、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绿化提速、环境治理提效“四大行动”,有力改善了环境质量、提升了城市生态水平、擦亮了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今年全市“十大工程”中,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接近半数。

小浪底北岸(济源)灌区工程承载着济源人民的无限期待。目前,渠首工程和各标段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工程总量已完成96%。预计6月份,济源人黄河水进城的梦想将实现。

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包括玉阳湖升级改造、龙腾湖引黄调蓄、济水西源补水、蟒河生态补水、苇泉河补水、蟒河公园等项目。利用初夏大好施工时节,各项目正抢抓工期,积极组织推进,蟒河公园等部分工程已粗具规模。

与此同时,国土绿化提速、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等工程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也在扎实有序推进。我市“以绿荫城、以水润城”的生态规划,从图纸渐渐变成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市把“十大工程”放在与省重点项目同等位置督导推进,细化台账、明确责任,相关职能部门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高效开展资料报批工作,积极破解征地拆迁、手续办理等瓶颈制约,在容缺受理、承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确保新上项目尽快开工。

我市积极发挥项目周例会作用,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今年以来,我市共召开重点项目周例会七次,对“十大工程”涉及的土地组卷、附属物赔偿等问题进行集中交办。市发改委盯紧项目开工时间,压实属地协调责任,加大用地拆迁、附属物清理、赔偿等问题的解决力度,确保项目按节点计划快速推进。

扬长补短为民 增进群众幸福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项目建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力抓手。

2019年,我市谋划实施重大民生项目29个,总投资259亿元,包括改造提升22条35公里城市道路,实施济源至洛阳西高速公路、济源至阳城高速公路和S230沿南太行线济源段改建等6个重点交通项目,实施沁北电厂向主城区供热工程、城市地下停车场、文化艺术中心等16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提升湨河公园,建设古轵公园、植物园、牡丹园等,新增游园67个。民生项目数量之多、投资之大近年少有。

在大部分民生项目施工现场,记者都能看到火热的施工场景。市大项目办负责同志认为,当前上项目、谋发展宏观环境宽松,营商环境便捷高效,项目建设正值黄金时期,只要抓住机遇、大干快上,就一定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为确保各民生项目加快推进、早日发挥效益,市大项目办工作人员每周到项目工地调研两到三次,掌握进度、收集问题,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开工项目积极推进;对于推进较慢的项目,积极分析问题,搞好协调服务,推动项目建设攻关,动用一切能动用的力量,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人民的期待就是项目建设的动力,人民的关注就是项目建设的压力。”市大项目办负责同志表示,将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推动各民生项目按时间节点推进,切实把民生项目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2019-05-24 本报记者 郑海波 1 1 济源日报 c_28126.html 1 用项目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