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成全明:有色金属产业的弄潮儿

本报记者 孔晨

春暖花开的四月,当记者走进金利大厦那简洁、典雅的办公大楼,只见大厅里LED电子显示屏上滚动着一行行醒目的字幕。这彰显着金利“厚德精业、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

又一次从外地考察归来的成全明,虽然风尘仆仆,但是神采奕奕。58岁的他语言谦和,有着举重若轻的气质、胸有百万兵的风度。

成全明是承留镇南勋村人。1983年,22岁的成全明从部队退役后在村里担任过治保主任、党支部委员、民兵连长,并于1984年个人承包了一个砖场。凭着在部队练就的那股子韧劲,他这一干就是10年。“当时砖场一年能收入几万元,家里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成全明回忆说。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95年,成全明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随后参加了镇里组织的各村负责人南方考察活动,到深圳、上海、南京、厦门等地参观学习。

南方之行让当时34岁的成全明很受刺激。“南方有些年轻人比自己还小,却能把企业做得这么好,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去尝试尝试呢?”成全明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感受。

“弄潮儿向涛头立。”同年秋天,成全明带领12户农民以入股的形式,筹资200余万元创办了以冶炼冰铜为主的金利来冶炼厂。这就是今天河南金利金铅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998年至2000年,随着企业经营状况连年好转,成全明在征得全体股东同意后,于2001年新建一座0.8平方米的小型炼铅炉,2002年又建了一座1.14平方米鼓风炉和一座年产1万吨的电解铅车间,炼铅炉和电解铅车间的建立,表明了成全明开始涉猎炼铅业。

企业要发展,首先是当家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在这次转型中,成全明经历了公司成立以来市场经济最严酷的考验,但由于他及时调整经营思路,使企业实现了产业梯次转移。

“靠人才、科技兴企,靠企业文化凝聚团队精神。”成全明说,“矿企在研究本地资源的同时,要放眼外地资源。单纯靠本地有限资源,企业的发展会受到制约。企业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既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又要找出自己的劣势。矿业资源潜力大,但高精端的有色金属资源少。所以,要抢占有色金属科技市场的先机,一定要开发出属于自己独创的核心技术。”

金利引领济源有色金属产业的迅猛发展,折射出成全明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博大胸襟,也显示出他超人的雄才大略。从烧结锅到烧结机,再到电铅熔池熔炼、富氧底吹炉和液态高铅渣侧吹直接还原炉,(下转第四版)

2019-04-22 本报记者 孔晨 1 1 济源日报 c_22596.html 1 成全明:有色金属产业的弄潮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