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

——纪念第50个世界地球日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杨仕海(左三)到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区调研

本报记者 赵传杰

世界地球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迄今为止,地球是人们所知唯一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星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她像母亲一样,给予了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不断利用和消耗各种资源,使地球的负载越来越沉重。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今年4月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主题是“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据了解,确定“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的主题,旨在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动员自然资源工作者积极投身“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伟大实践,激发青少年形成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

国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空间载体,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市国土资源局紧紧围绕“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这一主线,以践行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济源为主攻方向,通过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治理和复绿、强化地质遗迹保护等工作,为我市建设又富又美济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加强灾害防治 守护生态环境

我市境内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地质环境脆弱,在济源的历史上曾发生过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被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为地质灾害易发区。据统计,全市共有17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8个高易发区、9个中易发区,影响人口万余人。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维护公共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公共安全作为最基本的民生,要求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实施国家重点战略,城镇化进程和脱贫攻坚的进一步加快,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积极主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市在“河南省济源市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了我市的地质灾害数量、规模、发育特征、分布规律、灾情及险情等;发布《济源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为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宏观性、指导性文件。

在此基础上,我市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部署,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进一步压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积极做好全市17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工作,加强动态管理;积极举行地质灾害防治培训,强化应急演练、应急值守、预警报警等工作;在重点区域设立警示标志、标牌,实行全天候监测,加强地质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2000余份,发布预警信息69条,使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得到加强;积极组建应急技术支撑机构和应急专家组,为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服务,最大可能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实施矿山修复 呵护美丽国土

我市地处太行山西端南麓,是一个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和“五小工业”发展起来的城市。采矿活动和工业生产为我市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尤其是太行山沿线的地形地貌、水土资源、植被等损害严重,极易诱发地质灾害。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遵循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明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责任主体,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恢复和综合治理新机制,确保不欠新账、快还旧账,尽快形成在建、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等“新老问题”统筹解决的保护与综合治理新格局,我市积极组织编制了《济源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十三五”规划》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规划》,完成了全市历史遗留矿山的现状调查,将废弃矿山、政策性关闭矿山、历史遗留矿山列入未来五年治理计划。我市拟实施“济源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彻底解决责任主体灭失的露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到2020年底前完成露天矿山综合整治任务。

积极落实企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责任。我市解除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支取与审批动用协议,取消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目前,我市15家矿山企业已将退还的保证金转入基金账户,共计2704.05万元;退还了已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的企业缴存的保证金;将治理责任主体灭失企业的保证金收归国家所有,由政府专项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近年来,市国土资源局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项目、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地质遗迹保护项目22个,已完成项目21个、累计投资4.227696亿元;完成治理面积846公顷,其中复垦耕地366.11公顷,恢复林地177.73公顷,恢复建设用地6.51公顷;完成采空塌陷区、山体滑坡区村民搬迁安置421户1699人。

推行示范工程 促进绿色发展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保护修复的指示精神,我市以“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为目标,统筹考虑南太行地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通性等内在规律,坚持保护优先、着眼长远、突出重点、自然恢复的原则,多措并举,实施全方位、全地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大力提升太行山地生态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的生态功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此外,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入选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而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是该工程的一部分。

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投入总资金6.7亿元,包括矿山环境治理、水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保护、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四大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预计到2020年年底,该项目全面完成,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全面建立,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将稳中有升。试点期结束后,我市将统筹整合资金,继续巩固试点建设效果,高质量完成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保护地质遗迹 强化科普宣传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市与洛阳市新安县境内,包括北部的王屋山、南部的黛眉山和中部的黄河谷地,总面积986平方公里。它是一座以地质剖面、地貌景观和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为主,与动植物资源、历史文化相互辉映的综合型地质公园:王屋山地质构造剖面系统反映了25亿年以来的地质演化历史;小沟背—银河峡展示了17亿年前的古火山风姿;黄河三峡的八里峡是黄河贯通形成的重要节点;封门口一带的晚古生代似哺乳类动物化石和中生代的遗迹化石等具有世界对比意义。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是全国35家世界地质公园之一,也是我市唯一一张世界级品牌。近年来,市国土资源局在省国土资源厅及济源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成功申报国家、世界地质公园基础上,依托地质公园管理部门,通过出台规范性文件、理顺公园管理体制、建设地质遗迹数据库、新建科普活动中心、设计公园标识、编制科普读物、整改提升地质博物馆、宣传地学科普等,全力保护好我市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

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卢多璋表示:“目前,我市已经连续3次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执行局每4年一次的中期评估检查。为更好地迎接2020年中期评估检查,提升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地学旅游,我市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要求,对照2016年评估专家提出的10条整改意见,编制了《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2017-2020年工作方案》,并逐项进行整改提升,全力保住我市唯一的一张世界级品牌。”

2019-04-22 ——纪念第50个世界地球日 1 1 济源日报 c_22590.html 1 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