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永芳
我市“找泉爱泉护泉”行动公告发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听闻轵城镇曹凹村东南有岭,岭巅有泉两眼,名马刨泉,泉水久旱不涸,久蓄不溢,清澈可鉴。带着对“长”在岭上的泉水的好奇,4月2日,济源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来到曹凹村一探究竟。
提起马刨泉,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74岁的村民曹会来有些激动地告诉记者:“马刨泉就在我家的地里,我也算是从小在这泉边长大的。”
曹凹村属于丘陵地区,但马刨泉却处在东南方向的岭巅。“高岭之巅,两股泉水,这就是咱这泉的特点之一。”今年80岁的曹生哲指着面前的岭地告诉记者,“你看,土堆围起来的地方就是这两眼泉了,比我们住的地方都高。”
这是一片荒芜的田地,远远望去,杂草丛生,渐生颓败之势,倒是田地里的梧桐树依然高大挺拔。“过去这里十年九旱,马刨泉虽处在高地,但久旱不涸。”曹生哲介绍。
越过土堆,两股泉水呈现在眼前。大概是因为长时间未使用,水里满是杂草,泉水外没有盛水的池子,只能依稀看到以前开挖的痕迹,但是泉水依旧清冽,丝毫闻不到异味。据曹会来介绍,现在马刨泉的水主要用于村里的农业生产,“泉水主要用于灌溉附近的红薯地,偶尔也会用来浇麦。别看水量不大,但是它源源不断,一般早上用了十几担水之后,中午吃完饭回来就又蓄满了,下午还能接着用。”
曹会来指着泉水上方的小路告诉记者:“这条路是过去通向洛阳的古驿道,来往路上的客商都会在这儿歇脚。”据曹会来介绍,他小时候经常会看到商人在泉边喝水做饭,“有时候还会到我家里借做饭的东西呢!”
“其实这马刨泉还有段神奇的传说。西汉时期,王莽追赶刘秀。刘秀经过此地时,人困马乏,饥渴难耐。危难时刻,刘秀跨下战马长嘶不已,前蹄奋力刨地,蹄下顿出两池汪汪清泉。刘秀人马饮水后,绝处逢生,见此池形如马蹄,便欣然命其为‘马刨泉’。”74岁的曹道祥还清楚地记得这个马蹄印,“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早被村里修渠的大坝盖住了,但印记形状很清晰,就像是人的脚印和两个马蹄印。”曹道祥比划了一下告诉记者,脚印形状大概长30厘米,马蹄印大概长15厘米。
马刨泉虽是千年古泉,但水不外流,曾经也是困扰曹凹村民的一个难题。“以前想通过这眼泉来引水灌溉,但泉水就是不外流,不过这大概就是它的独有特点。”村委会主任曹利民告诉记者,“处在高岭上,久蓄不溢,也不外流,泉本身就很特别,如果能把它开发成一个景点就更好了。”
“找泉爱泉护泉”行动征集活动仍在火热进行中。
线索、方案联系电话:
0391-6603309(济源市水利局)
0391-6635819(济源日报社总编室)
0391-6631811(济源广播电视台总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