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副刊

时光剪影里的清明会

◆卢虹播

她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每到4月5日清明古会的时候,我必须得回去思礼一趟。用她的话说,天热,人还多,挤得一身汗,真搞不明白为啥非要凑这热闹。

是的,她不会懂。每个从家乡走出的少年,再回首时已是两鬓发白,能够维系心里那点念想的,可能就是这一年一度的清明古会了吧。

据考究,清明古会始于唐朝,已传承千年,清时号称“怀府第一会”。有种说法则称,清明会的起源跟茶仙卢仝有关。现在到思礼去,会看到卢仝大街的牌子。站在大街向北望,卢仝的塑像栩栩如生。据传,卢仝隐居武山期间,喜欢煎茶会友,又常与名道、高僧等登高望远,而且经常高朋满座,导致前来看热闹、谋生计的人也很多。年复一年,清明聚会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的百姓越来越多,登高望春、品茶论诗渐渐被实用的物资交流所取代,清明会也因此形成。起初的清明会,以售卖农具木料为主,有两句话形象描述了当时的盛景:背靠万羊山,前临红涧河(村中间的一条小溪流),年年有个清明会,靠椽(盖房子承托屋面用的木构件)无数。

当然,对于那个时候的我们来说,也无暇探究清明会的由来。从小学到初中,每逢集会,学校必放假两天,那简直是学生们的好时光。从第一天起会开始,就有学生上课迟到,老师若责问,会很委屈地回答,哎呀人太多,挤都挤不动,所以迟到了。

赶集的时候,最开心的当属孩子们。每个孩子的兜里,都会藏着父母给的皱巴巴的几毛钱。有时候从这头走到那头,从白天逛到夜晚,兜里的钱都被攥湿了,还是不舍得花。偶尔咬咬牙,花5分钱买根大雪糕,或者喝上一碗丸子,就觉得人生的幸福不过如此。有时候大人看戏,台上咿咿呀呀地唱,孩子们坐在台下小人书摊位前,三分钱看一本书,一毛钱能看上半天。《瓦岗演义》《岳飞传》《手枪队》等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看的。我的一位小学同学,每个清明会,他能整整坐上两天看小人书,把家里给的一块零花钱都花光了。前些时候回老家遇见他,提起这事,他一脸的惭愧,哎呀,现在好久没完整地看过一本书了。

村子后面有座山,古称武山,后改称万羊山。与万羊同音,山脚下的万洋集团已经茁壮成长为全国民营500强企业。赶清明会,登万羊山,是那时候的必选项目。说不清楚什么原因,现在再去,往往到半山腰就意兴阑珊而返。可能心里结了太厚的茧,连感知快乐也变得奢侈了吧。

15岁离家到外地读高中,然后到新乡读大学,再之后参加工作,一晃,当初的少年,现在归来已过半生。这20多年里,梦想不断消融,激情逐渐消解,岁月的刻刀磨平了年轮。看过身边纷繁来去,经历太多聚散离合,心态也变得平静,开始学会安慰自己,逐渐向生活妥协。这个时候,对家乡的感受,许多回忆,一点一滴,在时光的剪影里,反倒清晰起来。

于我而言,从15岁到25岁的10年里,一直在外面读书,很多时候,清明会不在假期里,也就很少能回来赶这个会了。不过五一或者暑假回家,总听父母念叨,说清明会上的戏唱得太精彩,清明的雨又太多,我哪个远门的亲戚来了,等等,都是些琐碎的生活片段。放在18岁时候,我恐怕早已厌烦。然而,或许是离家太久,竟能够坐着,耐心听父亲的念叨。

2002年以后,父亲的身体开始变得很差。那一年,我周五回家,恰逢清明正会。见我回来,家人都很高兴,特别是父亲,更是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下午,我陪他到会场上走。路过卖羊杂的摊位,见父亲放慢脚步,我就赶紧拉他坐下来。舀上一碗羊杂,我还问他要不要多放些辣椒。父亲赶紧摆摆手,完了我去结账,他看着我,张嘴想说什么,却又什么都没说。2003年过完清明会不到一个月,父亲就因病逝去了。多年以后一次闲谈里,母亲忽然回忆说:“你爸那年老念叨,这可能是他赶的最后一个清明会了。还说和你吃过的那碗羊杂,是他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想到父亲含辛茹苦养育我,我只请他吃过一顿饭,以后再不能有这样的机会了,何况逝世之际,他还念着我陪他吃的那碗羊杂。每念至此,我的内心顿如浪潮汹涌,难以自已。

后来,国家设清明节为法定假期,每年无论多忙,我总要回去,到清明会上走一走,看一看,有时什么东西也不买。然而,如果不回去,我就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一样,觉得浑身不舒服。结婚第一年,带她到清明会,整条大街上人流如潮,声音鼎沸。她埋怨,早知道这么多人就不来了,然后郑重地向我提出,以后别带她赶清明会,不想去。然而,每次我要回的时候,她又犹豫起来,最后还是随我回去。或许爱上了一个人,就意味着要接受一些他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吧。

每时每刻,家乡都在变化。经常玩耍的水塘不见踪影,原来摸蝉蜕的小树林已变成一排排的房子,习惯躺着午睡的那块青石板不知道哪儿去了。村里盖起了新的戏台,村北头建起了卢仝纪念馆,曾经熟悉的记忆,逐渐被时光拉得稀薄模糊。小时候的玩伴,脸上也刻上了风霜。如果不是还有亲戚朋友,还有那座老宅院,我真会觉得家乡很陌生。然而,有一点却无疑,家乡在朝着美好的路上大步走着。每次赶清明会,总能在人流里遇见多年未见的玩伴,碰到小时候的同学,或者多年不曾走动的亲戚;也总能听到,哪个大伯奶奶不在了,没挺过这个清明会,挺遗憾的。就好像对家乡人来说,清明会不仅仅是个集会,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一年又一年,它就慢慢融入了每个人的血液,让你无论走到哪儿,都会怀念赶集的那种场景,怀念那种熟悉的味道。

如今,我的孩子也长大了。带她赶过几次清明会后,小家伙就喜欢上了。然而,小孩子的喜欢,无非是可以有东西吃,有玩具买,还不用去上学。这两年的清明会,逐渐开展了话说清明、清明诗会等活动,我觉得很好。让人们在熙熙攘攘里能够沉静下来,对这个节日,对故去的亲人朋友,寄托一些情思。

现在又回到她的疑问上,每逢清明会,天一般都开始热了,摊位多,游人多,为什么我总要回去?我这样回答自己:可能我们走得太急了,需要缓一缓脚步;走得太远了,需要回一回头,看看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在清明会上,我可能找到了我的灵魂和精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家,也有自己的故乡。每次回去赶清明会,我都知道,我要回我的家乡了。有时候我会梦见它,有时候会经常回去。但回去了,家乡虽已不是当年,我却还是那个自己,出走半生,归来却一点也不曾改变。

2019-04-05 1 1 济源日报 c_21668.html 1 时光剪影里的清明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