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品鉴

博古图青花粥罐:在山水与功名之间

文/图 烟丝

清代中晚期粥罐

现在的孩子从牙牙学语就开始学说普通话,随着老一辈人和老物件的离开,越来越多的方言词汇逐渐消失。济源方言属晋语系的一个分支,在学术研究中有专门的词汇档案。几年前北京语言大学的学者来调研,在市区附近竟难找到一个用原汁原味的济源话把档案中所有词汇全读出来的调查对象。而我和同事对方言价值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作”和“做”两个字。

这两个字都有充当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思,不便区分。一位老师在内部培训的时候给大家说了一个小窍门:能用济源话念“zhou”的时候,多写“做”,比如“做家具”“做官”“做伴”“做买卖”可以用“做”,而不能发“zhou”音的“作罢”“作恶”“作乐”等词汇则用“作”。这个法子对那些从小讲普通话的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价值。

通过玩古玩,也可以感受到地方方言强大的生命力。济源人喜欢把“足”说成“菊”,因而对菊花与柿子组成的“事事知足”图和菊花与柏树组成的“百事知足”图就比较容易理解。方便依济源方言发音理解的,还有一种特定的器物——粥罐。

粥罐原是实用器,但因在方言中与“做官”有同样的发音,一跃而变身为陈设品。明万历以后,图案考究、制作精美的粥罐成对出现。清晚期,粥罐从达官贵人阶层普及到民间,成为嫁妆清单中的必备物品。在这个过程中,粥罐的样式和纹饰越加丰富:盖钮是蜘蛛和寿桃形状的代表“知足常乐”和“高寿”,外形是竹子和南瓜样式的代表“节节高升”和“子孙延绵”,图案中有童子手指太阳和手持长戟、磬的寓意“指日高升”“吉祥喜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每一个小家庭建立之初,就种下了子孙封妻荫子、兴旺门庭的期望。

藏友的客厅放着一个青花四系粥罐,罐身和盖子上绘着博古图和瓶花、帽子、衣带等纹饰,既有琴棋书画,又有花开富贵、峨冠博带。灯光下,隔着茶杯中蒸腾的热气,它一边在说着“赫赫几时还寂寂,闲闲到底胜劳劳”,一边在吟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致仕以达宫廷,归隐寄于山水,中国的传统文人一直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寻求自我价值的体现,成就了中国独特的美学精神。

在这两者之外,还有一种田园风格的朴素美。几年前老代同志冒着夜雨送了几枝南蛇藤。其籽红心黄瓣,好像一朵朵怒放在枝头的小花。我回家找一个陈年的酱釉老粥罐插进去,从此家里多了几分活泼的田野气息,而那个粥罐又常常把我带到儿时的回忆中。老一辈的济源人常说一个时间名词:饭时。过去人们干农活都披星戴月,到了日上三竿的时候,各家会派孩子们去送饭,那时劳力们往往已经离地头很远了。当时各家各户的粥罐千篇一律,都是酱油一样的颜色,深腹直筒。我也去送过一次饭——提着盛汤的小粥罐,罐口上面放一个碗,碗里盛着菜和馍馍。到了地头的大柿树下喊一声,劳力们就过来了。拿起馍配着碗里的菜吃完,把小罐里的汤倒进碗里,和菜汤一起喝下,大男人们满脸都是满足感。

现在的人们喜欢说“在当下”,这就是随时随地心都能安住的光明正大的状态。朋友粥罐上的图案其实并不违和——不管是在庙堂、在山水还是在田园,心安的地方,就有风景。

2019-03-01 文/图 烟丝 1 1 济源日报 c_19899.html 1 博古图青花粥罐:在山水与功名之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