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品鉴

拜匣里的世故和风雅

文/图 烟丝

木胎牛皮朱红漆拜匣(外观与内部)

“二十四,扫房子。”下夜班错过了困头,正适合打扫卫生。为了过年那几天能像猪一样生活,每年春节前都累得像牛马。

许多东西自带隐身功能,只有到了大扫除的时候,才会从抽屉和柜子里蹦出来。烦恼和惊喜是孪生子,那些“失踪”了很久的小东西在增加人们工作量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失而复得的快乐。眼下,一个小小的盒子突然从暗夜里跳了出来,把人带离出这个纷繁的世界。

它大小如旧式课本,木胎,朱红色,盖上凹下的线条流畅规整,上下相对的两套铜锁扣包浆润泽,里面为牛皮。据说,为了使得盒子更精巧,过去的匠人们用一整块刚刚从小牛身上剥下来的皮趁热蒙在两个木胎的内部,借其风干后绷紧的力量,让盒子上下两部分连接得天衣无缝。盒里的牛皮至今仍柔软细腻,上面盖了一个印章,字迹漫漶,唯“自制牛皮描金”等字样清晰可辨。这么小巧的盒子上曾有过什么样的描金图案,已经无法想象了,能推断的,是它曾经的世故和风雅。

第一次在李大师的雅室见到它时,突然想到了《西游记》里的一段:“行者却吃了些须,复驾祥云,又去找寻。正行间,只见一个小怪,左胁下夹着一个花梨木匣儿,从大路而来。行者度他匣内必有什么柬札,举起棒,劈头一下,可怜不禁打,就打得似个肉饼一般……”把它请回家后找来资料一看,果然是拜匣。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时一言一行都须合一个“礼”字。比如春节或相约时送个拜帖,中间需有人递送,而且不能手递手,得把帖子放在专用的拜匣里呈送给对方才显得郑重其事。因而就有了专用拜匣的产生。在许多古典小说里,拜匣是重要的道具:在《儿女英雄传》里,安老爷要“再现买个黑皮子手版来,要恭楷写‘旧属安学海’一行字,又叫誊个拜匣”,使得与谈尔音的相见更有仪式感;在《金瓶梅》里,西门庆“便重整冠带,预先叫玳安封下许多赏封,做一拜匣盛了。跟随着四个小厮,乘轿望太师府来”,让拜匣充当了给高官送礼的遮羞布。后来,拜匣成为文人雅士和达官贵人的贴身物品,里面除放拜帖,还会存放银钱、珍宝、药物。在民间,它最大的功能是庚换帖,用来合婚的。

一个网友把亲戚合婚过程写了下来:拜匣内除了放两万元现金外,还有两束艾草和松柏树的嫩枝条及包着盐、麦麸、米、面的小纸包,寓意“柴米夫妻”,祝愿男女双方相亲相爱、百年好合。各地风俗不同,拜匣里所放的物品也不一样。拜匣在放多地方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新人订婚或结婚时,赤裸裸地把现金和礼品堆在桌子上,让一生中最重大的事情少了文雅庄重,多了市侩庸俗。

放下拜匣,元神又回到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里。世故和风雅暂不关己,年前的事多着呢,老老实实继续干活才是自己的本分。

2019-02-01 文/图 烟丝 1 1 济源日报 c_18972.html 1 拜匣里的世故和风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