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也称“发热”)是幼儿常见的一种症状。多数情况下,发烧是身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保护性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过程。正常幼儿腋表体温为36℃~37℃,肛表体温比口表高约0.3℃,口表体温比腋表高约0.4℃。一般情况下,发烧分低热(体温<38℃)、中等度发热(体温在38℃~39℃之间)、高热(体温在39℃~41℃之间)和超高热(体温>41℃)。幼儿晚上发烧较常见。这种情况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幼儿在晚上发烧,与中医所说的“一阳初生”有关。从子时起,人体阳气慢慢旺盛,抵抗力也逐渐增强。因此,幼儿在子时左右容易发烧。
2.相较白天,幼儿夜间进水少。幼儿身体含水比例较成人高,只要轻度缺水就影响散热,易在夜间发烧。
3.白天幼儿大脑皮层容易被各种事物吸引,兴奋性将其他反应暂时抑制(如发烧反应不明显,甚至没反应)。但到晚上,机体处于休息期,那些被抑制的感染反应出现。因此,幼儿在晚上容易发烧。
4.接种麻疹、白喉、肺炎疫苗等也可能引起幼儿夜间发烧。
对于夜间发高烧(腋温≥39℃)的幼儿,家长可采取下列护理措施。第一,散热。家长可掀开幼儿的被子,让其皮肤裸露,从而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第二,物理降温。家长可用20℃~30℃的冷水浸湿毛巾,然后将毛巾折叠置于幼儿前额,每隔4分钟左右更换一次毛巾。家长也可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中,然后把冰袋包入毛巾,将毛巾放在幼儿的头颈下当枕头。家长还可用温热的毛巾擦拭幼儿的头、腋下、四肢,或给幼儿洗个温水澡。第三,补水。家长应鼓励幼儿多饮水,或让幼儿口服补液盐。
在照顾发烧幼儿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卧床休息,并尽量保证屋内空气流通。此外,家长应多做一些既有营养又好消化的食物,引导孩子少食多餐,并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若孩子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出现频繁呕吐、腹泻、头痛等症状,家长应尽快让其就医。
耿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