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过去的一年,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促就业、强保障、惠民生,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居民实现了安居梦;基本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参保全覆盖;城镇新增就业15041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337人;新增返乡下乡创业3347人,创业带动就业3700余人。愚公儿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迈进2019,我市提出持续提高就业质量,全面落实和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继续开展大众创业扶持项目和创业补贴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等;大力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构建覆盖城乡、协同经办、一体服务的大社保服务体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济源更多城乡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找到工作了”“涨工资了”“搬新房了”“在城里落户了”……又是岁末年初,盘点一年的生活,人们各有收获: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构成了一幅多彩斑斓的民生画卷。
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病有所医,困难群众有了救命钱,社会福利事业长足发展……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舒展开了愚公儿女的笑颜。群众喜乘“幸福快车”,向幸福出发。
扶贫济困 解除弱势群体后顾之忧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
翻开2018年民生工作的“成绩单”,一串串真实有力的数字令人激奋:
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1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低保一体化,标准统一为每人每月最高490元,城乡一体,统一标准,精准识别,应保尽保,大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广大困难群众尽享改革红利。目前,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3171户、18265人,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3399.4万元。
特困人员救助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我市将“三无”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l6周岁的未成年人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确保应养尽养。目前,我市共有7所敬老院,从2018年1月起,全市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基本生活标准由每人每年6708元提高到7332元,分散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每人每年4680元。自2018年11月1日起,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基本生活标准由每人每年7332元提高到每人每年7644元,分散供养基本生活标准由每人每年468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6468元。全年我市共对1132名特困供养人员发放基本生活费661.1万元、照料护理费291万元。
全省率先为长期流浪滞站人员办理济源户口。为首批40名流浪乞讨滞留人员全部办理了济源户口和身份证,并在市社会福利院“安家”,享受济源市养老、医保、就业等正常居民社会福利待遇。
不断增长的数据,是民生大改善的有力见证。但民生工作的成果,不仅仅是一串串引人注目的数据,更反映在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民生服务的桩桩件件。
率先在全省实行增孝关爱扶贫制度,发放增孝关爱资金44.6万元;建立“济源市慈善总会·济源扶贫脱贫发展基金”等2个专项扶贫基金及33个冠名定向基金服务脱贫攻坚,已累计注入资金3500余万元;推行慈善助学分类资助,资助高中以上贫困家庭子女315人,发放助学金46.9万元;联合金马能源慈善助学212人,发放助学金106.5万元……我市创新推出八项脱贫政策,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贡献,引起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并作出批示。
住有所居 提升不同群体幸福指数
百姓有所呼,改革必有应;百姓有所求,改革必力及。一年来,民生改革着重补短板、解难题,对准突出矛盾,亮出硬招实招。
2018年6月,在我市一家银行工作的刘清,如愿申请到一套50平方米的公租房。他告诉记者,他原籍是洛阳市涧西区,2015年毕业后就来济工作,一直租房居住,梦想就是有个固定居所。现在好了,不仅有了良好的居住环境,还免5年房租,可以在济源安心工作了。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