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层

8台缝纫机去哪了

农历小年前一天的傍晚,老刘照旧骑上那辆摩托车出门。这天比平时骑得更快一些,小年到了,他得尽快把工钱给贫困户送去。

老刘的摩托车只在村里跑,最远的路程单趟也不过十几分钟。就这么跑,2017年买的摩托车,里程表已显示3.3万公里。

老刘大名刘春华,家住江西瑞金市日东乡贡潭村,曾在福建的服装厂务工多年。前些年老刘回村办起了服装车间,为原务工企业代理来料加工。

车间规模不大,就是3间屋子加上14台缝纫机。但村里留守的女人都愿意在家门口打零工。可这些年,老刘的车间只剩下6台缝纫机,还有8台去哪了?

2017年8月,日东乡党委书记谢理平找刘春华商量:“老刘,你看能不能把缝纫机放到那几户走动不方便的贫困户的家里,给他们找点活干?”贡潭村有个贫困户,家中有得重病的老人孩子随时要人看护,还有几个贫困户身体残疾行动不便。他们脱贫是个难题。

乡亲们有困难,老刘决定帮忙。他立马把缝纫机送到了本村贫困户家里。这一送,可给老刘添了几年的“麻烦”。先天残疾的兰满秀看着缝纫机面露难色:“一大捆布我拖不回来,衣服做好了我也送不过去。”

老刘想也没想,爽快地答道:“我每天给你送,晚上再来收,骑摩托快得很!”

从此,老刘每天一大早骑上摩托车把裁剪好的布料送到8户贫困户家中,天黑了再逐户上门取回做好的衣服。摩托车成了老刘往返于车间和贫困户家的“通勤车”。村里虽然新修了水泥路,但老刘跑了2年的摩托车,轮胎已经磨得看不见齿纹了。

兰满秀上个月计件工资近800元。虽然赚得不多,但她是老刘最关照的人。因为兰满秀驼背,老刘特地把她踩缝纫机的座椅垫得高一些,让她的双手能够得着台面。兰满秀的丈夫也是残疾人,在外务工。夫妻俩辛勤努力,加上政府各种保障和帮扶,已经脱贫。

温冬梅家距离车间只有2公里,但老刘一样给她送布料。3年前,温冬梅上小学的儿子患上重病,在外务工的她不得不回家照顾孩子。

看到温冬梅每天照顾孩子不能离身,老刘连工资都给她送上门。赶在小年前,老刘给温冬梅送去了去年12月以来的工资:做水洗迷彩里布677件,每件2.6元;机行棉736件,每件3.4元,共计4262.6元。

“太阳下山,门口响起摩托车声,我就知道好日子在前头!”温冬梅既感谢老刘,又为要辛苦他天天跑而过意不去。去年她空闲时缝制衣服赚了2万元钱,丈夫在村里的蔬菜合作社务工,每天能赚100元钱,全家顺利脱了贫。如今儿子的病情已经稳定,尽管每天还要吃药,但药费基本能报销。

靠着办服装车间,老刘把女儿送进了大学。他正在读高三的儿子也成绩优异。老刘很有一番“雄心”:过完年再买几台电脑版缝纫机,让大伙儿多挣些钱。

农时在田间务农,闲日在扶贫车间务工,已成为赣南山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渠道之一。瑞金市副市长宋平荣介绍,在瑞金,乡村扶贫车间共有85个,吸纳贫困劳动力738人。

据新华社南昌1月29日电

2019-01-30 1 1 济源日报 c_18859.html 1 8台缝纫机去哪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