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黎明 李迎波
商山寺位于承留镇花石村东南的商山,北靠太行山的支脉玉阳山,相距10公里;南临商河,处于丘陵之中。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济源县志·卷二·古迹》记载:“商山寺,在商山,今花石村东南,以石皆五色故名。”
商山寺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23.86米,南北长22.53米,现存中佛殿、东耳房、东西厢房、山门等建筑。其中,仅中佛殿梁架、斗拱为古代构件,其余则为现代建筑。中佛殿位于商山寺最北端,为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为清代单檐悬山建筑。
商山寺原有山门、前中后三佛殿、两配厅,创修年月不详,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重修。1999年,重修前后佛殿、山门。
1983年12月,商山寺被公布为济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地处商山,大家通常认为商山寺以地为名。而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济源县志·卷末·辨讹》记载:“旧志目花石山为四皓隐居处,因山上有庙颜曰商山,故疑庙以山名不知庙之名原中祀商山圣母而得名,以神起非以地起也。”
商山,相传为秦末汉初四高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避乱隐居之地。四人,世称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的故事见于《史记》:秦末,统治者残暴,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位老先生不堪压迫,隐居于商山。秦亡,汉朝建立,高祖刘邦访求并聘请他们出山,四位年高隐士不应征召。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跟随大军击败黥布以后回朝,病得很厉害,更加想要更换太子。留侯张良劝阻,皇上不听。张良便称病不理事。叔孙通太傅(辅导太子的官)引用古今事例进行劝告,以死争保太子。汉高祖刘邦假装应允,但实际上还是想要更换太子。等到宴会开始,安置酒席,太子侍奉在旁。四位老先生跟随太子,年龄都已80多岁,胡须和眉毛都是雪白的,衣服和帽子很奇特。汉高祖刘邦感到很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位老人走上前回答,各自说出自己的姓名。汉高祖刘邦于是大惊,说道:“我访求你们几位好几年了,你们总是逃避我,今天为什么愿意跟随我的儿子交游呢?”四位老人都说:“陛下轻视士人,喜欢辱骂,我们讲骨气,不愿受侮辱,所以惶恐不安地躲避起来。我们私下听说太子为人仁义孝顺,对人恭敬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所以就我们来了。”汉高祖刘邦说:“希望你们善始善终地关心保护太子。”刘邦认为太子“羽翼已成”,就打消了改换太子的主意。
《史记·卷五十·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记载:“及燕(通‘宴’),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通‘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汉书》合张、陈、王、周为一传,大致袭取《史记》文字,略有删改。相关记载见于《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
商山四皓,誉满天下,闻名遐迩,无数文人墨客在诗文中留下了众多记载。
三国魏·曹植《商山四皓赞》:“嗟尔四皓,避秦隐形。刘项之争,养志弗营。”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四十二:“园绮遁南岳,伯阳隐西戎。” 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绮季留侯,神交仿佛,遂复驱逼幽忧之疾,经纬朝廷之言。” 唐·骆宾王《畴昔篇》:“谁能局迹依三辅,会就商山访四翁。” 骆宾王《上齐州张司马启》:“常愿处幽控寂,追夏黄于商山。” 唐·李白《奉饯十七翁》:“则绮皓不得不遁于南山,鲁连不得不蹈于东海。”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 杜甫《收京》之二:“羽翼怀商老,文思忆帝尧。” 唐·杜牧《题青云馆》:“四皓有芝轻汉祖,张仪无地与怀王。” 杜牧《题商山四皓庙》:“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宋·陆游《幽居》之二:“市隐昔曾从啸父,山栖今欲效园公。” 元·揭傒斯《送徐道士归豫章西山》:“不见绮与园,但见伊与周。” 明·万寿祺《入沛宫》:“我亦远随黄绮去,东山重唱采芝歌。” 清·顾炎武《赠孙征君奇逢》:“伏生终入汉,绮里只辞秦。” 清·赵执信《酬王阮亭先生见寄》之三:“乘时朱虎让,失意绮黄亲。” 清·黄景仁《使院堂阴奇石》:“岂惟倒海岳,或恐下商皓。”
商山四皓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后世敬仰。许多文人雅士通过撰文、竖碑、修庙、赋诗等方式,颂扬商山四皓的功德,因此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四皓文化。而四皓的家乡及隐居地也成为现在众多地区争抢的对象。
商山四皓原仅有名号,其姓名汉前著述不载,在魏晋人皇甫谧《高士传》和江敞《陈留志》这些书中,记载了其姓名和家乡等。
魏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中·四皓》记载:“四皓者,皆河内轵人也,或在汲。一曰东园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绮里季,四曰夏黄公,皆修道洁己,非义不动。秦始皇时,见秦政虐,乃退入蓝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不如贫贱之肆志。’乃共入商雒,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败,汉高闻而徵之,不至。深自匿终南山,不能屈己。”
《济源县志》里也记载了四皓的事迹。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济源县志·卷十一·人物·隐逸》记载:“甪里先生,姓周名术字元道,轵人,泰伯之后;东园公,姓唐名宣明,居园中,因以为号;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隐居夏里修道,故曰夏黄公;与绮里季同避秦居商山,世称四皓,作《紫芝歌》。汉高祖求之,数岁不起。后高帝欲废太子,吕后用张良计卑辞安车固请,四皓从太子侍上,卒定太子。皇甫谧《高士传》云:四皓,皆河内轵人。姑志于此侯质高明。”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