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企业家沙龙

“腾笼换鸟”济源工业装上“智能芯”

金马能源智能工厂生产调度(应急)管理中心 王西西 摄

力帆新能源实施以“深蓝能源”“新蓝产品”“泛蓝生活”“蔚蓝金融”为一体的“智蓝战略”,积极打造从整车生产到便捷出行及相关配套服务的新能源汽车生态链;巨辉光电围绕C919民用大飞机研发生产试飞模拟器;豫光冶金机械研制的“全自动剥锌成套设备”被评为2018年河南省第一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中国煤科济源公司全资收购世界硬岩掘进机巨头——英国DOSCO公司,硬岩掘进机制造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富泰华精密电子(济源)有限公司积极推进“机器换人”战略,5年创造产值500亿元……

以五小工业起步的济源,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目前已形成以有色金属和钢铁深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济源在把传统产业做强做优、把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发展“互联网+”新模式,强势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创造了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济源模式”。

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月13日,在富泰华精密电子(济源)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内,多台加工机床全部进行系统联机,机器人通过二维码可自动进行原料交换,自动选择加工程序。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富泰华精密电子(济源)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模式,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项目,节省人力57%,良品率提升至99.9%。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加速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代表、工业互联网为支撑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悄然进行,并引发了一场制造业“革命”。

2018年4月,我省出台了《河南省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提出实施“企业上云”专项行动,引导企业将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设备产品向云端迁移。为了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我市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意见》,目标是到2025年,我市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融合“双创”体系基本完备,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融合发展新模式得到普及,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

济源工业已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稳步发展阶段。在推动智能化改造进程中,我市企业通过制造技术的智能化升级,优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

为加快工业智能化改造进度,我市先后多次邀请专家对全市主要规上企业进行针对性培训,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经营水平。在明晰智能化改造路径方面,我市引导离散制造行业企业应用自动化、数字化装备等优化工艺流程,引导流程生产行业企业建设集中控制平台,逐步实现对生产服务全流程的实时管控、追溯功能等。我市还积极支持冶金、化工等行业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探索联合建立专注于能源管理、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等业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推动工业智能化改造。

市工信委党组书记、主任赵金刚表示,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加快发展,促进了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方式的升级和变革,促进了企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也带动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推动济源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标杆引领,加快济源工业智能化改造步伐

富泰华精密电子(济源)有限公司积极推进“机器换人”,5年创造产值500亿元。同时,我市还涌现了豫金靶材、石晶光电、优克电子、蓝曼科技、艾探电子等一批行业“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作为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目前也引进了全自动检验设备、自动计量设备、自动化物料转序等设备,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市积极打造优势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水云踪”工业互联网平台工程的体系架构已经形成,对国内2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水处理项目进行远程托管服务,叫响了“产品+平台+服务”的服务型制造发展品牌。同时,国泰自动化公司的“国泰衡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筹备建设中。

分层次推动“企业上云”。目前,我市一些企业在能源管理、设备运维、购销管理等生产和服务领域的“上云”步伐也明显加快。

我市注重标杆引领、以点带面,促进了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的推广。目前,我市已创建省级智能工厂6个,包括济源钢铁、豫光玉川冶炼厂、金马能源、豫光股份、豫光锌业、济源伊利等企业,其中2018年入选4个,完成目标任务的400%,居全省第1位;创建省级智能车间6个,包括富泰华B06智能化车间、金马能源苯精制车间、优洋饮品智能化奶线生产车间、富泰华A08CNC智能化联机车间、丰田肥业复合肥车间、优洋饮品智能化水线生产车间,其中2018年入选3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50%,居全省第4位。我市创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和平台6个,其中企业有暖煌电暖、富泰华精密电子(济源)有限公司;项目有清水源“水云踪”;平台有化工购、ECP企业云比价采购、中原云工。此外,我市还创建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4个,创建省级“机器换人”应用示范项目2个。元丰科技、国泰自动化两家企业入选全省第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金马能源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优秀智能化改造项目企业。我市结合省级智能制造领域试点示范创建活动,认定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3家、市级示范项目26个;推荐省级库项目26个、省级示范项目10个,并进行重点服务、优先支持、定期通报、动态管理。

为了加强对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宣传和推广,我市将对标贯标作为工业企业“五比五看”活动的重要内容,明确任务、强化培训、定期讲评、强力推进。2018年,我市开展两化融合对标的企业达到210家,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69.4%,居全省第1位。其中,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金马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济源中联水泥有限公司3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我市还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关键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目前,济源钢铁、豫光集团、金马能源、济源伊利等行业骨干企业已普遍围绕生产运行管控、能源管理、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建设信息系统,进而探索大数据应用,促进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的互联互通和精准协同。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谁把握住了互联网和智能化发展机遇,谁就把握住了未来。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存在企业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强、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以及科研人才、信息化人才缺乏等问题,尤其是科技创新在推动工业产品上档升级和链条延伸方面的支撑作用不明显,招商引“智”在创新驱动战略中的作用发挥不够等。

在创新发展的初期,企业不能只依靠市场力量,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包括加强产业创新共享交流平台建设、培育创新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优惠财税政策等。赵金刚表示,下一步,我市将重点围绕节能减排、延链补链、工艺提升、再生循环等4个方面,着力谋划一批投资亿元以上、行业影响大、产业方向新、业态模式新的支撑项目;谋划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层次高的绿色化、智能化新项目,为工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增添后劲。在智能化改造方面,我市将依托优势平台,积极引导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网络基础设施、平台系统、业务应用等向“云端”迁移,降低企业智能化改造成本,全面提升区域两化融合水平。

2019-01-23 本报记者 郭跃军 1 1 济源日报 c_18553.html 1 “腾笼换鸟”济源工业装上“智能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