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侯三元:制种产业领跑者

文/图 本报记者 王会

侯三元(右一)和技术人员察看西兰花长势

1月17日,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金沙江边的一个大葱繁育基地,一大片绿油油的大葱长势喜人,很是壮观。田间,几名外国客人在一名中国人的带领下察看大葱长势。这名中国人就是躬耕于田垄、引领广大农民群众走上制种路的带头人——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公司董事长侯三元。

小种子做成了大产业,改变了山区群众的生活,同时也让济源扬名世界。自2000年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侯三元带领员工积极抢占国内、国际高端种子市场,着力打造“王屋山”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和“绿茵”专业化蔬菜种子生产品牌,将企业做成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繁育企业和全国唯一的洋葱杂交种子产业化生产企业。他本人因此荣获了“第五届河南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抢抓发展机遇 专注制种产业

建成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繁育企业

今年64岁的侯三元是济源农业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他从19岁开始与种子打交道,干过科研组长、农业技术员、生产科长、副经理、经理,将青春热血献给了他热爱的良种繁育事业。

“春江水暖鸭先知”。2000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侯三元敏锐地察觉到蔬菜制种产业蕴藏的巨大商机,毅然辞去了济源市种子公司经理职务,和几名同事注册成立了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

“培育种子,最重要的是保持种子的纯度,必须要有良好的隔离条件。”侯三元依托王屋山区天然的隔离屏障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开始发展蔬菜制种。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绿茵种苗成立后,他接到的第一笔订单是一家南方客户。“这个客户原来和我打过交道,对我很信任,一下单就是400亩白菜种子。”侯三元喜出望外。

订单有了,接下来就是建蔬菜制种基地。山区群众听说原来市种子公司的侯经理开始搞蔬菜制种了,都很支持他。很快,王屋镇大路村、柏木凹村等制种基地陆续建起来了,订单得以顺利完成。

随后,借助适宜的地理纬度、独特的小气候条件、山区自然隔离优势的生态禀赋,绿茵种苗大力实施山区基地改造提升工程,打造了八大蔬菜制种片区,基地面积1.35万亩,年产各类蔬菜种子1200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繁育企业和全国唯一的洋葱杂交种子产业化生产企业,助推济源成为河南省最大的蔬菜制种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洋葱杂交制种基地。

科技引领未来 质量铸就品牌

多项制种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永无止境。侯三元深知技术创新对绿茵种苗发展的重要性,每年都要进行100多个蔬菜种子项目试验。2011年,绿茵种苗在天坛街道建立了占地300亩、拥有101个温室大棚的试验基地。此后,企业每年投入200多万元专门搞试验。

2013年,绿茵种苗在梨林镇建立了现代农业蔬菜制种示范园,在36栋连栋温室大棚内安装了全方位360度旋转高清摄像头,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智能化管理。远在全球各地的客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观察大棚内的蔬菜种子生长情况,包括每片叶子上有无病虫害等。

注重技术培训,提高产品质量。目前,绿茵种苗的86名员工中,技术人员占比近90%。他们长期吃住在基地,全程跟踪指导农户种植。面对蔬菜制种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绿茵种苗每月对科技人员进行至少一次的系统培训。(下转第二版)

2019-01-23 文/图 本报记者 王会 1 1 济源日报 c_18537.html 1 侯三元:制种产业领跑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