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又是一年新春来,放眼愚公故里,我们身边发生了很多新变化、涌现出很多新气象;置身这个伟大时代,老百姓对美好生活寄予了很多新期望、饱含了很多新期待。
愚公儿女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挥洒汗水拼出来。怀着对人民的敬意和热爱,本报组织采编人员深化“走转改”,开展“新春走基层”主题采访活动。我们的采编人员进农村、下田间、走社区、访企业,旨在记录一个个鲜活故事、一处处感人场面,把济源这片充满希望、创造、活力、生机的热土最真实、最生动地呈现给读者。
精美的墙绘,干净的街道、整洁的小院、灿烂的笑脸……向人们展示了济源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点点滴滴。连日来,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发现人居环境改善成为济源农村的一道美丽风景,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愚公故里的生动实践。
荒宅变身“小游园”
漫步在五龙口镇北官庄村的大街小巷,新栽植的树木在风中摇曳,新硬化的小街向村头延伸,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新建的小游园,石磨、古井点缀其间,格外引人注目。该村党支部委员乔干成告诉记者,这里原有6座闲置宅基地,在人居环境改善中,村干部纷纷上门做工作,动员群众拆除,并得到群众支持。
一次次走访、一遍遍宣讲,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和大局意识。谈及这些老宅的拆除工作,67岁的村民葛传富感慨不已。他说,这里有他家的老宅,他生在此长在此,舍不得拆。可是,闲置已久,墙面脱落,周边荒芜,既影响了村容整洁,又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就“忍痛”进行拆除。
旧房拆除了,垃圾清理了,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心里更舒畅了。一位村民说,以前村里空壳房、旧宅基地较多,且长期闲置,破败荒芜,成为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堆积地。现在,堵心房、拦路墙消失了,道路通畅了,邻里和睦了,村风民风越来越好了。
“老宅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随便动,一旦上交村里,就意味着土地‘充公’。好在群众积极配合,主动拆除自家老宅,有力推进了人居环境改善进度。”村委会主任王东红介绍,他们从集体和群众的利益综合考虑,在荒芜宅基地上建游园、花园、果园、菜园,既合理利用了土地,又美化了环境,为群众提供了游玩的好去处。
院墙变身“文化墙”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做文明村民,创建美好家园”……不管是在平原镇,还是在山区镇,沿路都可以看到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相关的标语。
图文并茂的“文化墙”,以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传统民俗文化、文明新风尚等内容,俨然成为农村文化的“代言人”和文明的“传播者”。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