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层

非遗传承人冉艺飞:

传承古技艺助力脱贫攻坚

据新华社兰州1月15日电 将细如竹签的麦秆切开、烫平、抛光处理,再将薄如纸片的麦秆拼接起来,按照画好的图样裁剪、上色、装裱,原本是农作物废料的麦秆经过冉艺飞的双手,“摇身一变”成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今年52岁的冉艺飞是甘肃省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的传承人。她告诉记者,麦秆画源于草编艺术,因其制作材料为麦秆而得名,已有上千年历史。

冉艺飞介绍,麦秆画融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制作时要将麦秆切开、压平、熨烫、上色,前后需要十几道工序,是草编艺术中的精品,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

“麦秆画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很难。”冉艺飞说,其中熨烫环节最难把握,需要精准把控熨斗的温度,温度过高会把麦秆烫坏,浪费材料,温度过低则达不到作画要求。

从接触麦秆画开始,冉艺飞已经完成了上千幅作品。这些作品题材日益丰富,除了花鸟鱼虫,反映改革开放的元素也不断增多,不仅远销祖国四面八方,在当地文化部门组织下,还走出国门,到埃及、蒙古国等地参展。在对外交流中,冉艺飞学到了很多外国同类产品的优秀之处。

如今,这些小小的麦秆画不仅成为通渭县的另一张文化名片,还肩负起脱贫攻坚的重任。“通渭县是我国书画艺术之乡,也是脱贫任务较重的地区。这里很多农村妇女会编织绘画,我希望带动这部分人学习麦秆画,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冉艺飞说。

通渭县文化馆馆长丁相宏介绍,目前通渭县已在寺子乡等乡镇设置了培训点。冉艺飞手把手指导农村妇女制作麦秆画,2018年免费培训了100多人次。其中,不少妇女制作的麦秆画已经开始销售。

当下,冉艺飞有个愿望,开设一所专门的麦秆画培训学校,让更多人了解麦秆画,并通过制作麦秆画脱贫致富。

2019-01-16 非遗传承人冉艺飞: 1 1 济源日报 c_18249.html 1 传承古技艺助力脱贫攻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