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郑燕萍告诉记者,她2岁的儿子突然特别“固执”,一定要把椅子放到固定的地方,要把毛巾挂在固定的位置,而且穿衣服、换裤子、穿鞋子、戴帽子都有“固定程序”。“一旦我们打乱这些程序,儿子就会哭闹。”郑燕萍说。
我市某幼儿园老师谢枫云称,这些“信号”表示,孩子正处在秩序敏感期。
留心孩子秩序敏感期的“信号”
“一般情况下,2岁到4岁的孩子正处于秩序敏感期。他们在建立内在秩序的同时,对于外在秩序也有一定要求。”谢枫云说,如果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哭喊着“不是这样,应该是那样”的时候,家长有必要仔细想一想,是不是做某件事情的顺序与平时不一样,或者孩子的玩具等物品没有放到原来的地方等。如果孩子哭闹是因为这些原因,说明孩子正处在秩序敏感期。
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孩子秩序感太强,家长该怎么办?谢枫云认为,家长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每个孩子对秩序的要求不同。有的家长将处在秩序敏感期孩子的“固执”当成无理取闹,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认为生活是有秩序的,而这种秩序是恒定的、不容改变的。秩序敏感期是孩子规则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家长要理解并尽量满足孩子对秩序的要求。当孩子因为某种秩序被打破而哭闹时,家长要尽量安慰,并协助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平复孩子的不安情绪。
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
面对“较真”的儿子,郑燕萍常常感到很无奈,或者满足孩子的要求,或者“威逼利诱”让孩子不再哭闹。
“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常常让家长感到无奈。”谢枫云说,家长要做的就是耐心和孩子交流,弄清楚孩子的想法,此外要尽量有秩序地做事情。
对于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家长要理解他们的“固执”,并适当满足他们的要求。此外,家长应有序摆放家里的日常用品,使用完相关物品后要及时将其归位,要有序摆放孩子的物品,不要随便改变孩子物品的位置。家长尽量不要让孩子的居住环境有太大的改变,如果不得不改变,要让孩子有一个适应期。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为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科学的育儿方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养分。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便踏上了育儿之路。他们努力去养育、教育、塑造孩子,却常常被育儿过程中的“小插曲”搞得手忙脚乱。
如何更好地照顾孩子?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一个个问题困扰着广大家长,让他们在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时,承受着“甜蜜的负担”。
“育儿有道”栏目会倾听您的育儿故事,收集您的育儿困惑。我们将通过采访相关专家为您答疑解惑。欢迎广大家长来稿。
来稿请注明“育儿有道”字样,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jyrbsa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