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运动

侯涛:台球伴我成长

文/图 本报记者 牛曦阳

侯涛

他,上半身俯卧在球台,左手五指张开,挨着台球桌面,大拇指紧贴球杆前端,右手紧握球杆后端,眼睛瞄准目标,然后快速出杆。接着,“砰、砰、砰”……一颗颗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球顺势滚进了球袋。他叫侯涛,是个台球高手。

说起与台球的故事,侯涛立马打开了话匣子。“1993年,我13岁,正上初中。也是这一年,我与台球结了缘,它陪我度过了许多时光。”侯涛回忆说,“小时候,一到晚上,市区的源园广场和大礼堂就有好多打台球的人,特别热闹。”

侯涛说,20世纪90年代,街边、巷子里、广场上,随处都能见到台球案。“那时候,台球用具比较简陋,球是用石头做的,球杆则是一根套上了子弹壳的木杆。”侯涛说。每天放学,他都会叫上三五个同学,切磋几局。尤其在暑假期间,他更“疯狂”,常常在台球摊上一呆就是一天。

“刚开始玩一盘只要5毛钱,后来价格涨到一元钱一盘。父母不让我打台球,认为这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街边运动,既不能锻炼身体,又耽误学习。”侯涛说。父母的不支持并没有让他放弃台球。因为,台球是他热爱的运动。

“我最喜欢夏天的夜晚了,因为可以约上好友在球桌上‘厮杀’。打完球后,我和朋友坐在球桌边的小摊上,一边听着台球‘砰、砰’的撞击声,一边吃着冰粉,然后带着满足和喜悦回家。”侯涛说。年少时,侯涛对台球的喜爱近乎痴迷。只要一天不打球,他就觉得不舒服。

台球是一种很容易学会的运动。初中时,侯涛跟同学打了一段时间后,球技长进了不少。后来,上了高中,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侯涛暂时将打台球这一爱好搁置。直到1998年侯涛考上大学后,他才又开始打起了台球。

“我在郑州上的大学,那里有专门的台球厅,环境很好。在台球厅,台球爱好者可以听着舒缓的音乐,尽情享受着打台球的乐趣。”侯涛说,“有一次,我去台球厅打球,听朋友说有位球友打得不错,就想跟他一较高下。于是,我主动邀请他切磋球技。没想到,他的水平确实很高,我那次输得很惨。不过,也正是因为那次‘挑战’,我和他成了朋友。我经常向他‘取经’,学到很多打台球的技巧。”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济源。那时,济源的台球案也从室外搬到了室内。当时,济源某台球俱乐部组织了一场斯诺克比赛,我报名参加了,并且拿了第一名。”侯涛说。其实,侯涛在比赛中打得并不顺利,因为对手实力跟他不相上下。他俩当时打成了平手。不过,侯涛快速调整了战略,最终赢了对手。

参加工作后,侯涛也不忘练习打台球。下班后,他经常跑到台球厅练习打台球,每次练2个小时。不仅如此,侯涛还经常参加各个地方举行的比赛。他去过郑州、开封、洛阳、焦作、漯河等地。“2009年,洛阳举办的一次中式八球比赛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一场面向全省的台球比赛,有100多人报名,高手云集。我抱着学习的态度报名参加了比赛。”侯涛说。他虽然没有夺得冠军,但却打败了曾经的冠军。

“在进行16进8的比赛时,我的对手是河南省斯诺克冠军。他的基本功很扎实,长台进攻能力非常强。有好几次,我都觉得这球他肯定打不进去,没想到他都给打进去了。我很佩服他。”侯涛说,“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我并不紧张,只希望能尽力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赛场上,我发挥不错,前两局竟然和对手打平了。他作为一名全省冠军,被我这个不入流的选手打到双赛点,加上围观人也比较多,心理压力可能有点大,后期出现了很多失误,让我侥幸赢得了比赛。”

赛场上,没有一成不变的赢者,只要努力就好。“台球是一种讲求智力、体力的绅士运动。这项运动需要不停地俯身、抬头、转腰、提肩,对肩周疾病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侯涛说。他很享受台球带来的乐趣。因为,每一次开球就像是开启一段人生,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球形与线路,你都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控制母线走位。只有想得越周到,走的路线才越精准。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与台球相伴。

2019-01-15 文/图 本报记者 牛曦阳 1 1 济源日报 c_18176.html 1 侯涛:台球伴我成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