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爆炸相伴、与蚊虫为伍,在枪声中入睡、在炮声中惊醒……这就是杨朝的工作环境。他是中国第五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的军人之一。
1月8日,记者通过微信联系上了正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杨朝。杨朝今年30岁,是我市北海街道庙街居委会人。说起自己的维和经历,杨朝感慨颇多。“2016年9月,我报名参加了第三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经过3个月的集训和层层选拔,我顺利通关,成为一名光荣的维和军人。”杨朝说。
“出国前,因为奶奶去世,我请假3天,回去看了奶奶最后一眼。同时,我将要赴南苏丹维和的消息告诉了家人。”杨朝说,“当时在场的亲戚都愣住了。几秒钟后,姑姑催我赶紧收拾东西,不让我操心奶奶的葬礼事宜。”
“军令如山,咱要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军装。作为军人家属,我不能拖你的后腿。你到了南苏丹要注意安全,抽空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这是临走前,父亲对我说的话。”杨朝说,家人的支持让他颇感欣慰,但没能参加奶奶的葬礼,是他这辈子的遗憾。
2018年11月,杨朝再次出征南苏丹,成为中国第五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的一员。“我刚下飞机的那一瞬间,只感觉一阵阵的热浪迎面扑来。南苏丹真的好热!”杨朝说,南苏丹是东非的一个内陆国家,天气十分炎热:每年5月至10月为雨季,气温20℃至40℃;11月至4月为旱季,气温30℃至50℃。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平民、巡逻警戒、武装护卫以及执行人道主义救援,还要负责营区内外各类紧急特殊情况的处置,需要随时做好出动的准备。”杨朝说,“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霓虹灯,没有公路。南苏丹大都是土路,由于长期雨水冲刷,加上大车的碾压,路况变得非常差。尤其在雨季更是难行,我们进行长途巡逻时,经常一边前进一边修车。”
“南苏丹部落林立,治安局势复杂多变,时常有武装冲突,每天都能听到枪声,我们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紧绷着神经。”杨朝回忆,2016年7月8日,当地两大种族在南苏丹首都朱巴冲突交火,两名中国维和士兵在执行任务中被战火波及牺牲;2016年年底,丁卡族和努尔族交火,导致当地闹饥荒,一名当地军官赴外地执行任务回到家中,发现妻儿全部饿死,自己开枪自杀;2018年12月,一位黑人商贩被一群兵痞拦路勒索,其车玻璃被砸,脑袋被枪托砸破。
“南苏丹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有句话叫‘穿衣一块布,吃饭爬上树,花钱靠救助’。这里不仅食物匮乏,医疗条件也很差。疟疾、霍乱、黄热病、艾滋病等疾病泛滥。”杨朝说,由于天气炎热,南苏丹的蚊子特别多,而且繁殖很快。如果不做好防蚊措施,一旦被叮咬,就很容易生病。“我有龋齿,在第一次执行维和任务期间,稍微吃点东西就很难受。当时很想将龋齿拔掉,但因为当地医疗条件落后无法拔牙。我只能吃着消炎药、止痛药,硬撑了3个月轮换回国才拔的牙。”杨朝回忆。
“南苏丹和家里有5个小时的时差。当我起床时,家人已在工作。当家人睡觉时,我正忙着。所以,我很少打电话,主要靠微信联系家人。不过今年网络信号太差,微信留言经常延迟。”杨朝说,在异国他乡,孤独感也是有的,但已经习惯了。
“看到战友牺牲,从没想过退缩吗?”记者问。杨朝说,中国军人的字典里就没“退缩”这个词。没经历过战争的军人,那就是没开锋的剑,这样的军旅生涯岂不遗憾?“其实维和期间的生活也并不都是枯燥的、苦难的,我们也会举办些文艺活动,或者和尼泊尔、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孟加拉等国的军官进行交流。”
“两次维和的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国家安宁,百姓才会幸福。自己生活在中国是多么的幸运。”杨朝说,“身为一名维和军人,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和使命光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认真工作,忠实履行使命,圆满完成任务,为世界和平“站好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