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国内

纵横太行畅八方

(上接第一版)

济源的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从放射线到网络,跨越平原,穿行高山,拱卫城镇,通达黄河,挺起了济源发展的脊梁。截至目前,济源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136亿元,通车里程达100公里。6条高速公路的开通,让济源每个镇均可在10到20分钟内上高速。

路路通,百业兴。2017年,济源接待游客人数累计达114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1997年的1.01亿元增至55亿元;人均GDP超过8万元,是1978年的200多倍。

目前,济阳和济洛西高速公路正在加紧施工,南太行高速公路一期项目年底前可开工建设。建成后,它们将和已通车的济洛、济焦、济晋、济邵高速公路一起,在济源形成能力充分、衔接顺畅的“双十字”高速公路网和绕城高速公路网。远不止于此,目前,济源正在筹划济源-孟州-偃师-伊川和邵原-新安高速公路,为济源腾飞再加油助力!

挟山超海 乡村公路谱写振兴篇章

改革开放之初,交通短板曾是致富的拦路虎。但是,这并没有难住敢于向困难宣战的济源人。

水洪池村就是一个典型。

曾与世隔绝的水洪池村,村里90%的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1985年11月6日,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苗天才带着7名党员,组织全村仅有的48名男劳力和27名“女汉子”向崇山峻岭开战。经过近10年的苦战,终于建成了通往山外的道路。

不止苗天才,开山拓路成为济源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济源城镇正构筑立体交通网,打开山门,致力于乡村振兴。

1996年底,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平原区村村通油路的农村公路建设第一次跨越。

2006年底,我市率先实现了乡乡通二级公路、村村通水泥(油)路的第二次跨越。

2009年底,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行政村居民组“组组通”硬化路,实现第三次跨越。

截至目前,济源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075公里,占全市通车总里程的84.2%。济源拥有城镇公交营运车辆132台,市区发往邵原、下冶、大峪等镇经营线路37条线路,日平均输送旅客8000余人,覆盖了济源所有镇。

交通的通达便利,让济源农民坐享其成。

曾经面朝黄土的农民干起了个体户,在家门口开起了餐馆,搞起了运输,形成了新的路域经济。

在四通八达的镇村道路指引下,高效农业园区、农业经济产业区、农业种植观光区、规模化养殖区蓬勃兴起,给农民带来了可观收入。

截至2017年,济源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939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78.3倍。

如今的水洪池早已成为“明星村”,投资200万元的水洪池狸虎巴道路工程,将原来从未走出大山的水洪池狸虎巴自然村群众直接引向发展的“高速路”。

王屋镇柏木洼村完善提升村域路网,制种业成为一道风景,年收入达700万元。

邵原镇完成黄孤线至娲皇谷1.6公里、黄孤线至杏树洼4.7公里道路建设,2017年共接待游客100余万人,实现综合收入3000余万,带动周边村庄300余名村民就业。

未来可期 多元发展书写交通新格局

近几年,生态环保的绿色低碳公交车成为济源人公共出行的新宠。

目前,济源拥有新能源公交车158台,城市公交运营线路11条,日发班次800余次,日均营运里程18900公里,日均客运量6万人次,公共出行分担率由最初的6%增加至12%。

“一卡通”、手机刷微信、刷支付宝扫码等方式,让济源人乘坐公交车更加方便快捷。

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也被解决。

2013年以来,我市共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100个,投放自行车1500辆。市民平均步行3-5分钟即可到达自行车站点借还车。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

焦枝铁路、侯月铁路在济源境内交汇,焦济洛城际铁路已纳入国家铁路规划网,济源的铁路发展正在步入新时代。

得益于黄河黄金水道,小浪底库区济源、洛阳、三门峡内河航道已列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规划,依托黄河小浪底水库、河口村水库新建陆家岭、明珠岛、毛田、长泉、河口5个客运码头,与已有的张岭、孤三峡码头形成新的旅游客运、物流货运航线。济源的水上交通日臻完善。

2019-01-04 1 1 济源日报 c_17758.html 1 纵横太行畅八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