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中,面对太行、王屋二山,如何挖山修路,愚公曾这样回答。
愚公移山的故事起源于济源,愚公移山精神已融入济源人民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改革开放40年,在济源这片热土上,济源人民锲而不舍、迎难而上,挥笔写就又一个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新愚公故事。
纵横捭阖 干线公路实现华丽蝶变
济源多山,抬头是山,低头是山。
1978年,济源通车总里程仅482公里,等级以上公路只有78公里,与外界山重水隔。外地人来济源总是感叹,路太远、车难坐。
当改革的春风吹拂济源大地,有着“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伟大宏愿的济源人沸腾了!
1985年,大办交通的热潮在济源全面掀起。“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成为济源人的新追求。207国道济源段36.8公里二级路新建工程、新济路李八庄至邵原段55公里三级路改建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济源“十”字形等级公路框架雏形初现。得益于交通大发展,1988年济源人均GDP突破千元。
20世纪90年代,济阳路、济邵路阳台宫至邵原段、新济路济源段改建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掀起了新一轮公路建设高潮。通往王屋山风景区、五龙口风景区、九里沟风景区的道路升级成水泥路,旅游客运晴雨畅通。
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后,济源紧抓机遇,振翅腾飞,交通发展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
截至2018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3620公里,是1978年的7.5倍;公路客运量721万人、客运周转量48983万人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10倍、11.9倍;公路货运量2294万吨、货运周转量565974吨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17.6倍、217倍。
济源的路畅通了,经济发展更快了,奔波在路上的人们享受到了更舒适、更便捷的服务。2018年,济源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服务区试点建设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两个国省干线服务区——中王服务区和济源南服务区。
29岁的市民任先生最大的爱好是骑行,洛阳、焦作、晋城都是他的车轮所及之地。他说:“如果不是路修得好,我根本骑不到那么远的地方”。
如今,济源干线公路总和达445公里,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占总里程的76.8%,平原镇均有3到4条国省干线经过,山区镇均有2条国省干线通过,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地方道路为脉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齐头并进 高速公路架构发展动脉
济源人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更知交通快捷之福。
2005年9月4日上午10点40分,济洛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从此,济源无高速公路成为历史,河南省18个省辖市“市市通高速”成为现实。
济晋、济邵高速公路紧随其后开工建设,与济洛、济焦高速公路一起构成“十”字形高速公路主框架。
张帅是我市一名供货商,每周都要往返济源洛阳。“通常我在济源吃完午饭后才开车到洛阳,下午给各个门店送完货,再约上洛阳的朋友吃碗烩面,晚上一点都不耽误回家看球赛。”高速的便利,让张帅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下转第七版)
编者手记
愚公移山,志在为子孙修路,通豫南,达汉阴。水洪池村人劈山炸石,10年奋斗,也是为了修一条通往山下的路。济源人,总有一种浓浓的交通情结。从破除山区交通制约,到村村通、组组通;从东西南北通高速,到呼南高铁列入规划,一代代济源人为改善交通条件付出了不懈努力。
推动改革开放进程,交通至关重要。交通事业大发展,让济源基础设施锦上添花,经济发展快马加鞭。交通事业大发展,让济源更加奠定区位优势,对外开放大门更加敞开。交通事业大发展,让济源民生福祉极大改善,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新时代、新征程、新交通。打造综合立体、互联互通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承载着济源人民更多期盼。我们有理由相信,济源的交通条件将伴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越来越通畅、越来越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