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国际

筑“心灵高铁” 搭人文之桥

——孔子学院海外发展落地生根

154个国家和地区,548所孔子学院,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自2004年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至今,这一通过语言和文化交流来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已在全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孔子学院是各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有效载体,为增进中外人民友谊、加强人文交流、促进世界和谐和多元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立足中文教学

传播中国文化

在伦敦中医孔子学院的教学门诊室里,来自以色列的学生莫拉尔·塔米尔正在以纯熟的手法为躺在诊床上的患者实施针灸治疗。

“我来自一个西医之家,之前从来不相信中医。”塔米尔回忆起自己和中医结缘的过程时直言不讳。14岁因后背疼痛而接受针灸治疗后,他彻底转变了对中医的态度。“从那以后,我被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彻底征服,立志要学中医。”塔米尔说。

“伦敦中医孔子学院有很好的诊疗设施,还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指导我们,在这里获得的知识和实践机会是独一无二的。”塔米尔说。

伦敦中医孔子学院是全球首家以中医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刘婷婷说,成立11年来,这里的教学门诊得到当地民众的极大认可。“孔子学院不应只作为语言教学机构,而应该从多个方面给当地民众提供一个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平台。”她说。

孔子学院总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汉语教学、特色教育、文化活动已成为孔子学院的办学特点。各地孔子学院充分利用重要节日、当地重大活动等契机,举办各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展现中华文化韵味和魅力的文化交流活动。

2018年,全球110个国家的360多所孔子学院(课堂)成功举办了“孔子学院日”,开展各类语言文化活动3000多场,受众达100万人。

把汉语和中华文化带至世界各国,又把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引入中华大地,孔子学院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和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国样本”,书写着中外人文交流的绚丽篇章。

推进教师本土化

孔子学院更“接地气”

“汉语发音的基础是声调。声调不同,产生的意思就不同。”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肯尼亚首位本土汉语教师鲁凯正在给大学一年级新生教授《汉语视听说》。

“学中文不容易,但既然你们选择了,就请坚持下去,你们会感受到它的魅力。”一堂3个小时的汉语课,从语音语调到汉字偏旁,鲁凯边讲解边演示。座无虚席的教室里,40余名肯尼亚学生跟着他感受汉语的魅力。

鲁凯是一大批活跃在孔子学院讲台上的各国本土教师的代表。10多年来,孔子学院累计培养培训各国本土教师近50万人次。

孔子学院总部党委书记、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汉语教师队伍的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是孔子学院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此外,坚持与所在大学学术发展目标相结合、与所在国外语教学规范相结合,使汉语教学更加贴近当地思维、贴近当地习惯、贴近当地接受方式……这让孔子学院更“接地气”。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迎来发展新契机

“欢迎您乘坐乌克兰国际航空公司基辅至北京航班!”随着乌克兰空姐用中文播报航班信息,基辅至北京约10个小时的航程正式开启。

乘客能在基辅直飞北京的航班上享受到中文服务,得益于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与乌克兰国际航空公司合作的成果。截至目前,孔子学院已为该公司培养36名会讲汉语的空乘人员。

乌克兰国际航空公司空乘人员玛丽亚·科卜泽娃说:“我在工作中尽量使用汉语同中国乘客交流。这对一般性工作有很大益处,在处理特殊事件时作用就更加明显了。”在去年冬天的一次飞行途中,一位中国老人突感身体不适,科卜泽娃迅速用汉语同老人沟通,并在航班抵达北京前联系好救护车,使老人得到及时救治。

乌克兰国际航空公司方面认为,孔子学院学以致用的理念和培训方法非常值得肯定。空乘人员掌握汉语有助于提升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潜在的中国乘客。

据了解,在“一带一路”沿线,已有54个国家设立了153所孔子学院和149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孔子学院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各领域合作牵线搭桥,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

马箭飞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孔子学院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沿线国家孔子学院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办学,成为当地民众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与所在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桥梁。

只有通过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不断焕发活力;只有秉持包容精神,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的文明才能交相辉映、生生不息。在中华灿烂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融汇的道路上,孔子学院仍在前行。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2018-12-28 ——孔子学院海外发展落地生根 1 1 济源日报 c_17545.html 1 筑“心灵高铁” 搭人文之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