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国内

吾辈少年当自强

(上接第一版)

撑起“半边天”——

12岁时,他和父亲开始一起种菜卖菜、养猪,最终通过勤劳的双手于2016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生活的海洋并非都是碧波荡漾,随着时间的流动,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在孙东海的日记本上这样写道:等生活的风暴过去,它就能醒来。

在经受生活风暴的考验中,孙东海变得更加坚强。他清楚,仅靠种地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家庭贫困的状况。小学五年级时,孙东海就动起了脑子,劝说父亲承包土地、种菜、卖菜以增加收入。

说干就干!每天天不亮,孙东海就同父亲一起下地摘豆角、菜椒、西红柿,再分几趟把蔬菜装在架子车上,拉到一公里外的公路边,然后他一个人搭乘公交车到市区集市上卖菜。很多村民见了都交口称赞。

“山路陡,车颠簸,等到了集市,有的蔬菜就擦皮了,卖相变差了就很少有人买了。”看着集市上人来人往,自己的菜却卖出很少,孙东海的心绷得紧紧的,手心都攥出了汗。

初战失利,孙东海内心十分难受。经过认真观察,孙东海发现,蔬菜要想卖得好,不仅讲究卖相,而且要花些心思。“用方形筐装菜不容易造成蔬菜破皮,我再把蔬菜摆整齐,卖相就好了。而且我还准备了图文并茂的蔬菜烹饪小卡片,比如嫩豆角适合炒菜、老豆角适合做咸米饭,深受顾客喜欢。”孙东海说。

一年下来,孙东海为家庭增收了5000多元。但这样的进度远远达不到孙东海的目标。为了尽快脱贫,孙东海又劝说父亲搞养殖。

“当时养猪比较挣钱。多养一头猪,我和俩妹妹的生活费就不用愁了。”孙东海利用课余时间研究猪饲料配方,自己拉着平板车去加工厂粉碎猪饲料,定时打扫猪圈,到冬天又给猪圈裹上塑料布、垫上厚厚的干树叶。经过几个月精心照顾后,第一窝猪生产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刚出生的猪崽因疫病全都死掉了。那一夜,孙东海的泪脸比挨霜打的芭蕉叶还要蔫黄。母亲躲在屋里默默流泪;父亲坐在门口抽着旱烟紧皱眉头,一言不发。绝望像狂潮一般涌上全家人的心头,淹没了他们的期待。

辛苦付诸东流,孙东海难过,但没有放弃。他一次次去找养猪专业户,认真学习防疫技术,重新干起来。在孙东海和父亲精心饲养下,4头母猪和新生的猪崽都安然无恙。

2015年底,4头母猪累计产崽50多只,总共卖了15000多元。再加上家里的其他收入,孙东海一家的年人均纯收入越过了3208元的贫困线。2016年,孙东海一家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久雨放晴,孙东海感到浑身舒坦。走出家门,看到对面山坡上一树又一树的柿子红彤彤挂满枝头,他笑了。

知识改变命运——

他热爱读书,既是班级的小学霸,又是老师的“小助手”,他要做王屋山下有智慧的新愚公

12月23日,柔和的阳光洒在苍松翠柏的枝叶上,济源高级中学校园显得那么安静。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校园无人的角落里,孙东海抑扬顿挫地朗诵着,愈发掩饰不了内心的激动。

读书一直是孙东海的最爱。“他一钻进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就如同鱼儿游入了大海。”孙东海的同学董浩义这样评价,每次读书,孙东海都会做笔记,勾画思维图,研究人物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因此他也总能收获不同于他人的见解。

闲暇时,孙小水常对着家里的墙看,仿佛在鉴赏价值连城的名画。几面墙不是贴满耀眼的奖状,就是写着励志话语。这是孙小水的希望,也是他的寄托。

孙东海懂父亲的心。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他先从英语这门薄弱学科开始,找老师解疑释惑,认真记录单词,反复背诵、大量做题、强化记忆;还把同学们丢弃的废纸收集起来,做成英语纠错本。半个学期下来,他的英语成绩提高了一大截。

“东海还是一个‘小学霸’。”孙东海的班主任李斌说,课堂上,孙东海敢于提问,善于质疑。课堂外,他一丝不苟地完成布置的作业,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作为班里的劳动委员,每天早操后,他总是带头捡垃圾、打扫卫生,脏活、累活也抢着干。他从来没有觉得劳累和辛苦,反而在为同学们服务和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了真正的快乐和成长。

在生活刀劈斧凿的雕刻下,孙东海之所以能安心学习,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至今,孙东海仍保存着一些爱心人士的信件。“我会更努力地读书,让自己更优秀,做王屋山下有智慧的新愚公!”孙东海攥紧了手上的信件说,将来,他要尽己之能、尽己之力,回报社会、帮助他人。

“东海,你长大了要做什么?”

“设计师。”孙东海的眼里燃烧着希望的火焰。以前,他惧怕未来;现在,他越来越敢“做梦”。

冬至已过,大山深处的柿子树上,一颗颗柿子就像一盏盏小红灯笼挂在枝头,在寒风中格外引人注目,仿佛在照亮孙东海前行的路。

2018-12-28 1 1 济源日报 c_17538.html 1 吾辈少年当自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