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峥
我们村是豫西北一个普通的农村,位于克井镇。村子北不挨山,南不靠河,村名大郭富,据说最初是一位姓郭的大夫(朝代已不可考)置办的庄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村庄,“郭大夫”也变成了“大郭富”。
村里800多口人。多少年来,村里人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黄历。
听老人们说,只有年代久远的老房顶上才长“瓦星星”草。村里几乎家家有长着“瓦星星”的老房子。
奶奶常对我说,村里就数我们这茬娃娃最有福了。因为在我出生的第二年,国家实施改革开放。40年来,村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池塘与皂角树
在我们这一带,几乎村村有池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池塘是村民们生活的主要水源地。虽然那时的农村已经打了水井,架上了水管,但是条件所限,只是在村东头和村西头各接了一个水龙头,并且每天下午在固定时段放水。家家户户只有等放水时,才能往家里的水缸里挑水;水缸里的水,也只是供一家人生活用水,而洗刷衣物、牲畜饮水,则主要依靠村里的池塘。
村里有两个池塘,村东头和村西头各一个。两个池塘都连着一条小河。小河是蟒河的一条支流,一年四季清流不断。池塘也在小河的滋养下,格外清澈澄净。
池塘周围,摆放着许多大青石。洗衣服的妇女们喜欢一边说笑一边在青石上用棒槌敲打衣物,池塘上空总是悠悠地回荡着此起彼伏的浣衣声。
傍晚,可见暮归的家畜悠闲地在池塘边饮水。水面上,一群鸭子游来游去。有时,池塘里会泡着盖房子用的荆笆,但这并不妨碍村里人洗衣。
夏日,村里的孩子们,一个个像泥鳅一样在池塘里嬉闹。到了晚上,池塘里蛙鸣阵阵。孩子们拿着手电筒,带上编织袋,三三两两在池塘边捉青蛙。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冬天格外冷,结了厚厚冰层的池塘便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池塘边有一棵皂角树,树龄少说也有上百年了。皂角树树干中间有个空洞,是孩子们捉迷藏的好地方。每年皂角成熟时,女人们总要摘上一些皂角,用来浆洗家里的衣物。村里哪家办喜事,新媳妇入洞房后,被端上的第一盆洗脸水里,也要放上皂角,寓意“早生贵子”。
村西头的小刘叔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下海去了广东,几年后回来,在城里开了一个照相馆。每到农闲时节,小刘叔总要回到村里给乡亲们照相。村里的孩子们一看到皂角树上挂了背景布,就知道小刘叔回来照相了。“照相的来了”,孩子们奔走相告,皂角树下顿时热闹起来。大人们经不起厮磨,少不了给自家的孩子留个影,做个纪念。照片是黑白的,但小刘叔在冲洗时会加上颜色:脸蛋加红,衣服加点色彩。每家的旧相册里,都有当时冲洗的“彩色照片”。如今,小刘叔的生意越做越大,小照相馆早成了大影楼,听说在周边的县市还开了分店。
40年过去了。如今,村里家家户户接上了自来水管,天然气也入了户,热水器一开,随时能用热水;村里的池塘在10多年前被填平,修成了老年门球场。后来,村里又组建了老年门球队,代表镇里到市里参加比赛,还拿了奖。
那棵皂角树,在村里的多次规划后如今已经难觅踪影。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全自动洗衣机,各种洗衣液、洗衣粉应有尽有。手机随时随地都能拍照,在皂角树下照相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村里的小学
那时,村里的小学就是村中的庙宇。后来,又在庙宇前加盖了一座青砖房。高年级的学生在庙宇里上课,低年级的学生在青砖房里上课。
庙宇破旧,遇到雨天就漏水,高年级的学生就挤到低年级学生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往往是一个人教几个年级的课。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时,老师既要给高年级的学生授课,又要照顾低年级的学生,尤为忙碌。
庙宇是木制门窗。夏天,窗户糊着白纸,入冬后,白纸经不起风吹,早早地就七零八碎了,孩子们就从家里拿来塑料纸给糊严实。教室墙角处土砌的煤炉,是冬季的取暖设备。烧煤炉要用湿煤填炉灶,和煤时要加水和土,水与土的比例不好掌握,煤炉灭火现象时有发生。教室里冰冷,孩子们的手脚生冻疮是常事。
学校没有操场和体育器材。上体育课,就是在房前的空地上跑跑步。雨季,空地上容易积水,仅有的体育课就被迫取消了。校园里只有一个最简易的、用砖头垒成的乒乓球台,课间休息时,总是围满了各年级的学生。
20世纪90年代,村里的小学盖了崭新的两排红砖房,孩子们再也不用在破庙里上课了。校园里建了篮球场、乒乓球台和操场,课余生活也丰富起来。跨入新世纪,为整合教育资源,镇政府统一建设了新的综合小学。学校师资力量更雄厚,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我们村和附近几个村庄的孩子们都集中到新的小学上课了。
村委会的变迁
那时,村委会在村里叫大队部。大队部是村里小学旁边的两间土房,土房前有一棵大树,树杈上挂着大喇叭。需要通知的事项,大队干部就会通过大喇叭在全村广播。
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的资讯来源除了大队部的大喇叭,就是家中安装的小喇叭。所谓小喇叭,就是家家户户在墙上装的正方形收音机,下边带着长长的开关线,俗称小喇叭。每天下午五六点,小喇叭就会准时响起童声播音——“小喇叭开始广播了……”那清脆的童声至今回荡在脑海里。
1982年,借着改革的春风,大队部购买了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据说是大队干部坐火车到沈阳军工厂买的。
那是25寸黑白电视机,与今天的液晶大屏幕电视根本没法比,但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已经是庞然大物了。每天晚饭后,大队部的电视机前就挤满了人,个个争着抢着观看电视节目。
如今,大队部早已成为村委会——两排红砖房相对而立,门前旗杆上国旗飘扬。红砖房里除了有村委会的办公室,还有各种活动室。村委会办公用上了电脑,家家户户也都有了电视、电脑。互联网时代,讯息四通八达,人们再也不用在大队部前争抢着看电视了。
经过40年变迁,村里早已今非昔比。一排排白墙红瓦的两层或三层小楼比邻而居,新修的水泥路通到每家的大门口,道路两旁遍植女贞等行道树,还规划了停车位。村里每天车来车往,声声汽笛似乎在诉说着新时代的新故事。
村小学的操场前,建了小游园,花草树木、假山、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白天,孩子们在游园里玩耍;夜晚,妇女们在游园里跳广场舞。小游园的热闹一直持续到很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