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欢
12月25日晚,北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八号演播室,登上全国“新时代好少年”领奖台的孙东海,在镁光灯的追逐下,有些腼腆。谁也不知道,在他朴实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桀骜”的心。
这个来自王屋山下的学生,获得了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是此次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少年。
从领奖台上走下来,孙东海的脸上满是急切。向来沉默寡言的他,突然觉得有很多话想和父母、妹妹分享。
这几年,孙东海明显感到自己的生命像上足了的发条,紧绷着。他也清楚地看到,那些美好的、向上的东西像星火燎原般燃烧起来。
困境中成长——
6岁时,他学会擀面、炒菜、蒸馍,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照顾家人的重担
哪有什么可以直接登顶的人生。15岁的孙东海是济源高级中学学生,正值青春年少,但早在9年前,他已经开始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主动承担起照顾家人的重担。
孙东海家在王屋镇清虚宫村,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右手残疾,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姐姐前几年出嫁,他和两个妹妹还在上学,在孙东海的记忆里,他的家庭遭遇了很多苦难。
孙东海幼年时,父母几乎天天上山捡柴火。“父亲常常早上七八点出门,下午太阳落山时才回来。中午,我和姐姐妹妹就吃些早上的剩饭。”孙东海平静地诉说着过往。当时,他既要看护年幼的妹妹,又要照顾年迈的外婆。年仅6岁,他就学会了擀面、炒菜、蒸馍等家务活。
当时的孙东海,每天最期盼的,就是父母拾柴归来后一家人能够团聚。慢慢地,大山里又出现了一个瘦小的身影,走走停停,拾柴换钱。孙东海常说,既然不能选择出身,那就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困境。
孙东海的姐姐孙东玲告诉记者,孙东海是家里的男子汉,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上初中时,他就能干各种庄稼活,还学会了驾驶农用手扶拖拉机,村里人都夸他是干农活的“行家里手”。
由于学校离家比较远,从上初中起,孙东海就和两个妹妹在学校吃饭,每学期交500元生活费。这500元,对于孙东海一家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孙东海记得,每次交生活费,他和两个妹妹总是推迟。有时就差2元没凑够,他们也不得不推迟交生活费的时间。
有一天,让孙东海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当时,家里实在供不起4个孩子上学,大姐学习成绩不错,但她告诉父亲不想上学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孙东海至今仍然不能释怀,“这哪是姐姐不想上学,分明是为了圆弟弟妹妹的求学梦而牺牲了自己。”
“为什么贫穷像蜘蛛网一样紧紧缠住了我们一家?”孙东海曾不止一次这样问。但从东海内心深处迸发出一种坚定而又强烈的声音:我要长大,我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我要为父母分忧解难!
(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