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举旗帜 聚民心 唱响时代主旋律

(上接第一版)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刊发稿件3000余篇(条)。其中,2015年8月27日,《人民不会忘记——济源英雄后人自办家庭革命展》在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进一步提升了济源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机制建设成效初显。建设新闻发布厅,创新性组织召开脱贫攻坚室外新闻发布会,构建协调联动的舆情处置工作机制,组织召开全市重大舆情引导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出台《济源市重大舆情引导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制度》,规范突发事件报告、权威信息发布、网上舆论引导等五项工作流程,有力提升重大舆情引导处置能力。推动“大外宣”格局建设,探索建立外宣素材定期报送机制,通过月通报、年考核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全市各单位外宣力量,打好“组合拳”。

——提升管网治网水平。大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开设“推动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学思践悟十九大”等网上宣讲专题专栏,开展网络直播,形成网上正面宣传舆论强势,同时加强舆情监测研判,强化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在网络上唱响济源好声音、展示济源新形象。

深化文明创建 弘扬新风正气

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

一直以来,我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志愿服务、诚信建设工作,着力提高愚公儿女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强化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日常,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主题广场、宣传墙的宣传教育效果;持续开展“学习贯彻十九大 文明单位社区行”活动,组织各级文明单位到社区开展十九大宣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优秀童谣征集传唱活动,在省文明办组织的优秀作品评选中,济源有6件作品获奖。

——提升创建质量。2015年2月,济源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后,我市坚持创建力度不减,创建队伍不减,创建标准不降,强化日常管理,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创建工作常态化、规范化。2017年11月,济源市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同时,我市持续深化“五大创建”,融合文明城市创建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广泛开展清洁家园、移风易俗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目前,我市累计评选国家级文明单位4个,省级文明单位40个,市级文明单位113个。

——倡树文明新风。扎实推进各级文明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村精神文明建设,累计绘制文化墙2万余平方米,大力开展扶贫政策宣讲活动,着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推动乡村移风易俗,积极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户”评选等系列活动,加大文明村镇和“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示范村创建力度。建立诚信建设“红黑榜”,累计发布18次,逐步营造全社会诚信氛围。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成功列入全国“志愿之城”试点市,累计招募注册志愿者81191人,有组织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738次,建设志愿服务站点95个,志愿服务已成为我市创建工作的“金名片”。济源高级中学教师刘宁入选河南省优秀志愿者,“锋领玉泉”党员志愿服务总队入选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济水街道玉仙社区入选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社区。

——注重典型引领。组织开展“道德模范”“济源好人”“寻找最美济源人”“愚公家乡好少年”等系列评选,持续举办道德讲堂活动,大力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典型事迹,倡导广大干部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目前,我市累计选树“当代愚公”“济源好人”等各类典型1000余人。其中,毛立争被评为“中国好人”“2017十大感动中原年度人物”“济源市十大当代新愚公”和“济源市道德模范”;史传武被评为“济源市道德模范”,荣登“河南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河南省文明家庭”;薛景祥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繁荣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备。2014年9月,济源市被确定为全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2015年7月,济源市成功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通过数年的努力,我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主城区15分钟服务圈、农村30分钟服务圈基本形成。16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标,共享工程基点全覆盖。全市543个村、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标,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全覆盖。

——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了市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相关配套政策,健全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了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监管体制机制。济源媒体融合发展有序推进,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张战伟为组长的济源市媒体改革领导小组,目前济源融媒体中心选址工作已结束,其他各项筹备工作已全面铺开。全力打造具有济源特色的文化产业,出台《济源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管理办法(试行)》,加大指导力度。全面摸排全市62个文化项目,建立项目库,做到统筹指导、分类管理。培育龙头文化企业,王屋山文旅融合项目示范带头作用初步显现,扶持坤彤陶瓷、豫光、万洋金银饰品等做大做强。

——提升文化惠民演出质量。聚焦脱贫攻坚工作,以“第一书记精准扶贫”为主题,创作编排扶贫戏曲现代豫剧《山路弯弯》,入选全省12台巡演剧目,目前正在全省巡演。持续提升“文明济源 欢乐中原”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广泛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舞台艺术送农民”“送戏下乡”“红色文艺轻骑兵”“咱们一起奔小康”等文化品牌活动,寓教于乐,感染群众、教育群众。大力扶持精品文艺创作,现代豫剧《王屋山的女人》、古代豫剧《愚公》先后荣获河南省“文华大奖”,并赴京、赴台演出;豫剧《聂小倩》赴比利时交流演出。一批精品力作走出济源、走出河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百姓文化济源云”平台建设全省领先,《沙家浜》《关公》等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精品文艺演出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干担当、主动作为,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济源出重彩而不懈努力。

2018-12-14 1 1 济源日报 c_16986.html 1 举旗帜 聚民心 唱响时代主旋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