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王鸿斐
一条大河,自20世纪60年代起,像一条血脉横贯太行、王屋二山,滋养了济孟大地一代又一代人。
一个奇迹,在那个肩挑背扛的年代,仅仅用了6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原计划3年完工的总干渠一期工程。
一种精神,在50余年的淬炼中,把“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真务实、勇创一流”的豪言壮语,刻进了一石一崖、一草一木……
这条大河,就是人工天河——引沁济蟒渠!
这个奇迹,就是排除万难建设引沁济蟒渠的伟大工程!
这种精神,就是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引沁精神!
物换星移,引沁灌区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保障粮食安全、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流灌区的凤凰涅槃之路
>
引沁灌区北依太行,南临黄河,西跨王屋山脉,是沁河自晋入豫第一座大型山岭区水利灌溉工程,灌溉面积达40万亩,属全国大型灌区。焦作市引沁灌区管理局(以下简称引沁局)结合灌区实际,从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确立了“建设全国一流灌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1965年,济源、孟县(今孟州)人民为改变生存状况,全民动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始建设引沁济蟒渠的伟大工程。1969年6月,引沁总干渠全线建成通水,解决了济孟山岭区严重缺水的根本难题。
灌区以沁河为水源,有全长102公里的总干渠1条、干渠15条、支渠16条。灌区有中小型调蓄水库37座、蓄水池200余座、提灌站156座、机井1676眼、水电站2座,渠系工程长达2000公里。灌区经过初创、扩建、配套、加固改善和节水改造,已形成一个“引蓄结合、以蓄补源、长藤结瓜、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体系。引沁济蟒渠被灌区群众亲切地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1970年,新乡地区引沁灌溉管理局成立。1978年,引沁灌区在供水管理方面,开始实行按亩配水、以方计征的灌区改革,推行“上游适时灌溉,下游超前错后用水,蓄水见缝插针”等以防旱为主的灌溉供水办法,并建立完善各种用水管理制度和奖罚制度,使计划用水落到实处。1984年,引沁灌区根据“以渠养渠,以水养水”原则,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开始探索开展多种经营,先后创办引沁水泥厂、引沁强力预制厂、工会综合服务公司、晨光塑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增加了收益。
1992年,引沁局开始筹建引沁河口水电站。不到两年的时间,水电站就建成发电。水电站建成后不仅每年增收400万元以上、缴税300万元以上,还提供了80多个就业岗位。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引沁灌区内的工业企业对供水有了新的需求。2004年,引沁局积极开拓新的供水市场,着手实施工业供水,至2008年工业供水规模日益壮大。截至目前,引沁局服务工业用水企业30余家,为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引沁灌区顺应转型发展之势,全面加强供水管理,逐步形成农业、工业、发电、生态、人畜饮水、补充地下水等多种供水方式。5年间,引沁局为农业灌溉引水3.9亿立方米,灌溉农田203万亩次,为灌区粮食实现“十二连增”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实现水力发电2.52亿千瓦时。
近年,引沁局以现代化灌区建设为动力,以基层规范化建设为切入点,改变基层面貌,狠抓各项管理,各单位职工比学赶超,开创了全新的工作局面。2017年4月,位于渠首处的两个千米隧洞建成投入运行,通水能力由原来的23立方米每秒提升至30立方米每秒,引水能力显著增强。同年,引沁局与济源市万洋集团、金利集团两家企业签订供水合同,与焦作孟州、洛阳吉利等地签订供水战略合作协议。沿渠工业经济带强势崛起,上百条干渠、支渠像一条条“血管”,为灌区工业发展送去了源源不断的“血液”。每年数千万立方米的持续供水,为济源玉川产业集聚区、虎岭高新区及洛阳吉利、焦作孟州产业集聚区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水资源支撑。
多元产业的改革腾飞之翼
>
初冬时节的思礼镇万阳湖,波光粼粼。湖岸景观建设一新,栈桥曲折,楼台亭榭,吸引了众多游客。“万阳湖的水是引沁济蟒渠水补给的。现在是通过塌七河补水,将来考虑通过敷设管道直接向万阳湖补水。”引沁革命庄管理处处长雷鸣说。
除了万阳湖,还有河口水库、曲阳湖、大沟河水库、顺涧湖等,沿引沁渠景观带一处一景、处处是景,工程景观、生态景观、人文景观遍布灌区,点缀在崇山峻岭间,美不胜收。
为探索开辟新的产业,引沁局利用灌区峰奇岭秀、工程雄伟、生态良好的自然优势和愚公移山精神的人文优势,成功申报河南省水利风景区,建设愚公移山精神现场教学基地,拓宽引沁发展空间,在维护水工程、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既面向灌区又面向市场的发展格局。
引沁局创新方式,为灌区多元化供水提供水资源保障。如今,灌区已由单一农业灌溉发展为农业、工业、发电、养殖、生态环境、城市等多元化供水格局。
面对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服务对象的增多,引沁灌区一是积极实施“渠库联调”。在产权不动的前提下,将灌区内众多水库、水池的管理权与经营权接收过来,“借库蓄水”“租赁蓄水”,为我所用,先后和济源市政府、孟州市政府签订水库租赁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每年可调蓄水量4000万立方米。二是积极探索管养用“1+2”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实行“一个管理处+养护公司+农民服务组织”的管养用改革,化解编制人员少、总干渠点多线长任务重的矛盾,解决好灌区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在总干渠全面推行“河长制”。由局长担任总河长,管理处处长担任分河长,职工按百米单元责任定岗,干支斗农渠系每一寸都有专人负责,使“一查”(安全检查)、“二治”(治理险工、治理隐患)、“三清”(清洁渠道、清理堤防、清除污染源)制度化、常态化。与地方密切协调,建立了环保、水利、河务、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参与的渠系保护体系,确保灌区安全、畅通、高效运行。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为提高供水管理效率,灌区与北京金水公司、济源移动公司加强合作,先后在总干渠及重要干渠段建成多普勒测流设施10余处、网络视频监控7处,方便快捷地对每个渠段的水情、工程变化进行可视监控,实行科学调度。
引沁总干渠渠线高、势能大、引蓄结合、长藤结瓜,对沿渠农业、工业、养殖、生态、旅游等空间布局具有强大吸引力。为主动适应发展,灌区着力实施“一渠两岸”开发和“一渠四带”服务示范区建设。针对灌区工程配套不完善、完好率低、跑水漏水时有发生、防汛险工险段多的现状,引沁局强力改造提升总干渠,支撑、服务沿渠两岸的高效农业带、工业经济带、生态林业带和旅游观光带建设。
近年,引沁局先后完成投资1.5亿元,实施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高效节水项目、养护项目、骨干工程治理项目、末级渠系改造项目、现代灌区示范区建设项目等,使灌区工程面貌大为改观。同时,引沁局与中原工学院合作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签订技术合作合同,对东方红渡槽、新愚公渡槽进行病害检测及安全稳定性分析,提出合理的病害处置方案。东方红渡槽经过加固后,经检测寿命可延长50年。
为贯彻落实水利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引沁局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了多个水利扶贫项目。项目建成后,将为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作出积极贡献。
打造引沁文化高地,让引沁精神指引事业发展。近年,引沁局围绕水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2008年,总长度102公里的引沁总干渠整体被确定为省级保护文物。2012年、2013年,引沁局相继在引沁总干渠沿线的唬魂潭、河口分水闸、新愚公渡槽、东方红渡槽等地,建立愚公移山精神教学点,利用灌区的红色文化建设教育基地。2017年,以当年修建引沁总干渠实景为内容的宣传片《激情岁月树丰碑》获得河南省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该宣传片还被济源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确定为教学片,每年有2.5万余人在学院观看此宣传片。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引沁局局长祝远峰表示,灌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瞄准“建设全国一流灌区,实现三个最大化(灌区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抓重点、增亮点、破难点,按照生态优先和人水和谐的要求,努力建设“安全型、节水型、智慧型、美丽型”灌区和务实、文明、平安、美丽“四个引沁”。
不畏艰难,砥砺奋进。“引沁灌区未来的发展大有可为。我们将继续弘扬、创新、发展愚公移山精神和引沁精神,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粮食安全、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发力,创造新的奇迹。我们要以灌区人民的美好生活为目标,大力弘扬‘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干事创业精神,在维护水工程、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引沁局党委书记赵立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