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改芳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当然离不开灶火。
20世纪80年代前,我们老家做饭和取暖的燃料主要是柴草,包括干树枝、枯树叶、麦秸秆、玉米秆、玉米芯儿、干豆秧等,甚至打家具剩下的碎木材、刨花卷儿,都不舍得扔掉。那时,我们放学后做的最多的事儿就是去拾柴火。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存放很多柴草,以备做饭取暖用。
做饭的器具有两种:屋外地上的灶台,是用石头和泥土砌成的,燃料是柴草;屋里垒的煤火,烧的是从砖窑里捡回来的废煤渣,掺些黏土加上水,用特制的长把儿小铁锨一遍一遍搅和,做成煤饼,特别费劲儿。
春夏秋季,天气暖和,通常用室外的灶台做饭。烧柴火,晴天还可以,若遇阴雨天,柴火受潮,要想点着火,甭提有多困难。蹲在灶台前,猫着腰,鼓着腮帮子,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嘴吹那引柴,或者用芭蕉扇子扇,浓烟滚滚,呛得人咳嗽不止,涕泪纵横。小时候,我们兄妹因为烧火,常常被熏成花猫脸、灰眼窝,满身都是黑灰烬,还时常把发梢或刘海给燎焦了。
进入冬季,天冷时,就用室内煤火,连做饭带取暖。可是,煤饼的能量低,热效差,做饭很慢。屋里的墙壁、顶棚,因为多年的烟熏火燎,黑乎乎、脏兮兮的,使得本来光线就不好的屋里更加昏暗。
后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村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散煤火改成了煤球炉,以烧蜂窝煤为主,有的家里还添置了电磁炉、电饭锅等。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但用煤球炉做饭、取暖产生的一氧化碳,很容易使人中毒。我自己以及身边的不少亲朋好友有或多或少的煤晕经历,有的甚至命归黄泉。这种痛苦,让人们对煤炭用火产生了极大的恐惧感,每天晚上封火炉时总是小心谨慎,提心吊胆。为此,母亲和不少乡亲们在冬季宁愿受冷挨冻,也不愿意在屋里生火取暖。她每天傍晚都在院子里用劈柴烧一盆炭火,然后搬到屋里,一家人围着火盆看电视、吃饭。等睡觉时,炭盆里已无一点火星,屋里冰凉冰凉的。
再后来,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是如火如荼。为了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政府开始普及低碳环保的新能源,天然气通到了家家户户。母亲和村里的乡亲们搬迁到了新建的花园式小区里。家家户户的厨房革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做饭用的是集成灶——侧吸式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一体机,方便快捷,干净卫生。而天然气热水器更是让人们足不出户,一年四季都能洗上热水澡。取暖也不用发愁,家家有空调,并且暖气管道已铺设到位,冬天在室内过春天般温暖的日子指日可待!与柴火和煤炭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乡下人,万万想不到,在21世纪的今天,彻底告别了烧柴和烧煤的历史,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干干净净、亮亮堂堂的生活。
40年改革开放,农村旧貌换新颜。家乡灶火的变迁,是社会进步发展和祖国繁荣富强的缩影。
炊烟袅袅的乡村固然有诗情画意,可那缕缕炊烟燃掉了多少草木资源,损害了多少人的身体健康……今天,煮豆终于不再燃豆萁。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党的富民政策,加上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定会使家乡的明天更加美丽辉煌,如诗如画!坚信祖国的未来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