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病有所医
打造健康济源 解除后顾之忧
2018年12月1日,我市按病种收(付)费改革工作正式实施,慢性支气管炎、脑梗死、结肠癌等首批102个病种有了收费限价标准。从报纸上看到这一消息后,71岁的杨根尚兴奋不已,“这下就不怕看病收费一直涨了”。
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提升医疗保障水平。1986年,济源建立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制度,1997年实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1999年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2002年建立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2003年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涵盖失业、工伤、医疗等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2011年,济源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建立“城乡全覆盖、缴费可选择、待遇较均衡、政策可衔接”的医保体系。2016年底,新农合与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济源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同时,济源持续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基本建立了覆盖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门诊重症慢性病等多重医保制度体系。目前,全市医保覆盖人数超过69万人,济源正式迈入“全民医保”时代。
2012年,济源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后,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公立医院药品和医疗服务同城同价。
医疗保障的前提,离不开医疗卫生资源的改善。20世纪70年代,当时济源只有5个县直医院和13个卫生院,看病依靠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表“三大件”;如今的济源已拥有8家市直医院、12个镇级卫生院(含玉泉)、535个村级卫生所,成百上千万元的核磁、螺旋CT等大型医疗设备充足。
通过不断完善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我市形成群众就医“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镇、大病基本不出市”的医疗服务格局。医疗卫生事业也走上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发展之路。
住有所居
实现安居梦想 提升幸福指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000多年前,诗圣杜甫的愿望,成为愚公故里正在发生的故事。11月13日下午,2018年富士花园公租房第一期公开摇号分配在市总工会举行。通过连续3天的摇号分配,1426户家庭成功取得房号。
近年来,我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不断降低准入门槛,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2015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取消户籍和收入限制,实现城镇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全覆盖。全市累计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25300套,向18440户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457.135万元,解决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济源群众住房条件实现从低矮平房到高楼大厦,从“三代人挤一间房,夏天似桑拿,冬天如冰窟”到“夏有空调,冬有供暖”,从“蜗居”到“宜居”。特别是近20年来,我市加快房地产开发速度,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档、现代化住宅楼,让富裕起来的居民实现了安居梦。
如今的济源,精品住宅、高层住宅、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体系丰富、布局合理,设计科学、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窥一斑而知全豹,“安居”无疑触摸到了济源的脉动。
一个不少
共享改革成果 增进民生福祉
冬日的午后,在思礼镇金桥村幸福院内,74岁的张世华老人正沐浴着暖阳,和另一位老人热络地拉着家常,一旁的老人三三两两,或下象棋,或打牌,怡然自乐。
老人们的幸福晚年,得益于我市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持续投入。近年,我市积极探索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智慧服务为辅助、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站和农村幸福院建设,完善12349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呼叫平台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目标,济源共计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5500万元,先后为6万多名老人办理了老年优待证,核实发放养老机构床位补贴200余万元:老年人的优惠待遇得到较好落实。
2008年7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办法出台,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民医保”,首个实现“全民社会养老”。2009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批21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市),2012年在全省率先推行被征地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标准也在持续提高。
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问题,是市委、市政府比较关心的问题。2017年,济源率先在全省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我市企业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自2005年到2018年连续14年上调,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老弱孤残共享发展成果,是民生工程的应有之义。1997年1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村低保制度;1998年开始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2009年,在全省率先出台新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打破城乡界限,按照一类和二类进行低保划分;2018年11月起,城乡低保一体化正式实行,全市低保标准统一调整为每人每月490元,全市所有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五保”人员及“三无”对象、重度残疾人等困难家庭均在保障之列,真正实现应保尽保。
特困人员供养水平全面提升,目前我市集中供养标准全省最高。同时,我市改扩建镇敬老院,建成了市社会福利院、市救助管理站、市儿童福利院,建立相应的救助补贴制度,有效保障“三无”人员、“五保”人员以及流浪儿童等的集中供养和及时救助。
涵盖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各方面救助制度在内的社会救助体系,为老弱孤残幼困群众构筑了一张保障网,真正实现共享发展成果“一个不少”。
民生热点、痛点和难点,都是改革的着力点。40年来,济源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怀着深厚的为民情怀,用一件件民生实事、一份份民生保障,交出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谱写出民生保障暖人心的幸福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展望未来,我们坚信,济源的民生答卷一定会越来越出彩,73万愚公儿女必将拥有更多更强更好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