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民生保障暖人心

快乐课堂(资料图片) 住宅小区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如果把40年改革开放浓缩成一壮丽诗篇,民生就是意蕴丰富的“题眼”;如果将40年风雨历程谱一时代华章,民生就是震撼人心的“强音”。

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40年来,济源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将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倾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大事小事。

民生支出持续加大,医疗和养老保险从无到有,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40年,济源民生发展的脚步越迈越稳、越迈越大。让我们一起从这些关键词中寻找注解——

教育优先

共享优质资源 托起明日希望

“小孙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幼儿园,条件也好,我们大人很放心。”在天坛路幼儿园大门外,紫竹苑小区居民赵富琴等着接孙子。从幼儿园内传来的孩子们的阵阵笑声,感染得赵富琴也是满面笑容。

从改革开放初期学龄前儿童基本处于散养状态,到“育红班里一个老师管一大片”,到专业化学前教育全面普及,这发展速度对赵富琴来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从不入园到想入园,从能入园到入好园,我市幼儿教育大步向前发展——在全省率先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7%,超出全省11个百分点、全国21个百分点。在全市幼儿园中,“省级示范园”“市级示范园”比比皆是,且“园园有品牌特色、师师有保教技能”,学前专业教师率大幅提升。

这组数据,仅仅代表40年来济源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方面。40年前,全市学校小而全,基础设施条件差,1978年,教育预算经费仅249.9万元。而到了2017年,全市教育预算经费已达163469万元。

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是济源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呼唤。面对群众所呼,济源积极响应——

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我市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为基础,以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机会均等为前提,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7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2所,“全面改薄”和民生实事涉及49所学校,校舍开工及竣工率、设施设备购置率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名第一。

加快发展高中教育。目前,全市高中阶段学校12所,济源一中、高级中学先后获得多项省级、国家级荣誉。今年,济源在全省率先全面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学费,给予济源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每人每年5000元生活补贴。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我市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高标准规划建设职教园区,组建济源职业教育集团,率先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持续规范民办教育。我市出台《关于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积极扶持民办教育。黄河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济源校区纷纷落户济源。2017年,全市民办学校达118所。

硕果累累的背后,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承诺和行动。

劳有所得

激发干事热情 夯实民生之本

河苑街路南的一琴行里,30岁的琴行创始人陈鹏飞在教孩子们弹吉他。大三那年,陈鹏飞开办了吉他培训班;毕业那年,当别人在努力找工作的时候,他的琴行已步入正轨。如今,在济源拥有6个教学点的陈鹏飞对未来信心满满。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就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到自主就业、主动创业,我市不断优化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就业持续稳定增长。

围绕工业强市战略,我市强化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就业人口由1978年的2.83万人增至2017年的28.09万人。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我市持续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大型招聘活动,建成全省一流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免费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近年,随着创业创新浪潮蓬勃兴起,创业成为带动就业的重要源泉。为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我市从政策、资金、培训等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创业者提供均等化、普惠化、精细化、便捷化的服务。

就业好,光数量增加还不够,质量也要提升。伴随着就业领域改革,我市同步推进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进一步提高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水平,增强了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安全感。

(下转第二版)

编者手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改革开放40年,愚公儿女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享受的教育品质越来越高,收入越来越稳定,社会保障越来越可靠,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生活环境越来越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济源与全国一同奋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需要我们继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在更高层面上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真正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民生画卷上,绘出愚公家乡最美的图画。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才能让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步子迈得更稳健、更扎实。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要我们一件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一定能让愚公儿女心里更甜、笑容更灿烂。

2018-12-07 文/图 济源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文娟 李浩 1 1 济源日报 c_16657.html 1 民生保障暖人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