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党员干部、党员教师每人结对帮扶一名困难学生,广大教师坚持自愿原则,认领一名帮扶对象。截至目前,已经有1378名困难学生与党员干部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对子。二是大力宣传政策。对全体师生进行培训,确保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对资助政策的知晓率达100%;召开脱贫攻坚暑期推进会,下发《教育局关于大力开展教育扶助政策宣传工作的通知》,确保全体教职工对辖区内贫困村教育资助政策宣讲做到“包户到人”。目前,全市教职工已有8000余人次参与了政策宣讲,共发放资助政策明白卡彩页8500份、海报3000份、《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致初中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14000份、《学生资助工作手册》5000本、河南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明白卡8000份。三是“小手拉大手”。安排所有贫困村学生利用暑假当好“政策宣讲员”,对家长或村邻群众每月进行不少于10次的资助政策宣讲,按照《济源市教育扶贫政策“小手拉大手”宣讲记录表》如实做好记录,近3000人次开展了互学互讲活动。
实施“双扶”工程。“双扶”即对所有帮扶对象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扶志和扶智教育。一是扶志。一方面开展专题教育,为贫困学子发放《名人传记》等励志书籍,组织“未来不是梦”主题征文活动、“青春逐梦”拓展训练,组织部分贫困学生到科技馆、博物馆参观,通过唱励志歌、讲励志事等形式的扶志教育,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同时,把贫困学生分为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成立近百个帮扶小组,深入贫困村到户到人,为贫困生制定具体的扶志措施,帮助制订人生生涯规划,引导他们立志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努力改变家庭贫困面貌。二是扶智。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学科渗透,在语文、政治、历史、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学科中找准切入点,建立“一对一”扶智机制,课后向结对帮扶对象学生开展课后辅导,800余人次得到帮扶。另一方面,利用暑期“送教上门”。将建档立卡学生按照辖区划分为若干小组,帮扶教师就近“送教上门”,在辅导学生完成暑假作业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少年宫,组建书法、阅读、篮球、器乐等近千个兴趣小组,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贫困学生快乐成长。
结对帮扶 文明单位、贫困村共发展
文明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村是市教育局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特色举措。
市教育系统19个文明单位联系帮扶了19个贫困村,党员志愿者分包近百家贫困户家庭,开展“访千户、结对行”活动,切实助力脱贫攻坚。一是提供实践岗位。积极联系宏安豪生、绿茵种苗等爱心企业及相关部门,为广大困难学生提供暑期带薪实践岗位。二是突出教育特色。组织教师深入到帮扶户家中,对贫困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心理健康辅导等。举办“家风好故事”教育宣讲活动19期,参与群众近500人;举办道德大讲堂200多场,累计千余人次接受了家庭教育培训。三是美化村容环境。投资100余万元,组织22所学校105名美术教师和美术特长学生志愿者来到帮扶村,精心创作共计20000平方米扶贫宣传文化墙。四是推动产业扶贫。积极为帮扶对象出点子、想法子,为帮扶村建设图书室、宣传栏,充实各类图书近万册。举办汽修、茶艺、蔬菜制种、电商等各类培训50余期,受益群众4000余人,带动产业增收近200万元。 贺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