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李珊珊 图/本报记者 李浩
“集合……集合……”浑厚悠长的喊猴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藏在山林里的猕猴听到召唤后,便从四面八方赶来,或跑或跳,叽叽哇哇,好不热闹。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五龙口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上演。
喊猴的师傅是被人们称为“太行猴王”的五龙口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管理员匡三傲。匡三傲今年55岁,从事猕猴管理和保护工作至今已有20多年。20多年来,匡三傲像照顾孩子一样悉心照料着猕猴,也练就了“喊猴”的“独门绝技”。在他的细心呵护和精心管理下,自然保护区的猕猴数量与日俱增。
一朝入猴山
1993年,匡三傲从老家南阳新野来到五龙口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成为一名管理员,开始了一段与猴为伴的人生旅程。说起与猴为伴,匡三傲觉得一切仿佛是命中注定。
“爷爷和父亲以前是驯猴师。父亲曾跟着爷爷学驯猴,农闲时闯荡江湖,靠耍猴谋生。”匡三傲说。1986年,匡三傲的父亲受当时济源县辛庄乡政府(现五龙口镇)之邀,来到五龙口景区当管理员,主要工作就是照顾猕猴,干了10多年。“后来,父亲年纪大了,上山下山越来越吃力,就让我过去帮他。”匡三傲说。于是,他放弃了在南方月薪五六百的工作。
“刚到这儿的时候,我心理落差很大。”匡三傲说。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想明白了。那天,匡三傲像往常一样到山里观察猕猴,路上碰到了几个专门研究猕猴的学者。于是,他们便聊了起来。“那些学者跟我讲了很多关于猕猴的专业知识。这我以前从没听过。我也跟他们讲了自己平时观察猕猴所了解的情况。他们非常认可。我们聊了大概有半个小时。”匡三傲说。从那之后,匡三傲受到了启发:无论做什么,只要认真坚持做一件事,一定会有所收获。于是,匡三傲开始用心与猕猴交流。慢慢地,他喜欢上了山里的生活,喜欢上了与猕猴相处。
为了了解猕猴的行为动作、生活习性等,匡三傲每天都到山上观察猕猴。“我主要就是观察记录猕猴的一些行为特征,有时候在山上一待就是一整天,中间连饭也不吃。因为等下山吃饭回来,信息就中断了。”匡三傲说。在匡三傲看来,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坚持,观察猕猴也是如此。“假如我第一天看到一只猕猴在捋毛,第二天又看到它吃土,观察到此结束,就会认为‘它是一只会捋毛、会吃土的猕猴’。其实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万一过两天它又吃草了呢。”匡三傲笑着说。
刚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匡三傲观察猕猴时经常碰壁。“猕猴生性多疑,会攀岩、会上树。一受惊吓,它就窜没影儿了。我费了好大力气也找不到它。”他说。面对这样的情况,匡三傲学会了与猕猴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猴子,我应该喜欢待在向阳的地方。这样一来,就算猕猴跑了,我也能找到它。”匡三傲自信地说。
当上“猴司令”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匡三傲与猕猴的关系变得极为密切,也让他练就了“喊猴”的“独门绝技”。匡三傲喊一声“集合”就能召集山上的上千只猕猴,颇有“猴司令”的威严。当记者向匡三傲询问其中的诀窍时,他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只不过我跟猕猴打交道的时间长了,它们熟悉我的声音罢了。”
猴群的活动区域、活动路线、采食区域、采食种类,猕猴的语言交流、年龄比例、雌雄比例……匡三傲都了如指掌。投食、普查,是匡三傲每天的工作内容。最远的一次,他跑了20多公里。白天出去,晚上归来,对匡三傲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春夏秋冬,早中晚,猕猴喜欢吃什么,能吃什么,这些我都必须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匡三傲说。随着冬季的到来,太行山上一天比一天冷。在寒冷的冬季,猕猴很难找到充足的食物。近年来,为了让山上的猕猴安稳过冬,在自然保护区的支持下,匡三傲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定点投喂。
匡三傲介绍,定点投喂就是把猴群引到固定的地方喂食,并让它们记住这个地方。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实则很困难。匡三傲为了建投食点,花了很大力气。
“要把猴群反复引到投食点好几次,它们才能记住投食点的位置。”匡三傲说。投食点一般建在猕猴经常活动的区域。尽管如此,要把猴群召集到投食点仍不是件容易的事。每隔一段时间,匡三傲就会去投食点巡查。
有时,大雪封山,一想起在大山深处不能下来觅食的猕猴,匡三傲便迫不及待地走进深山。摔过多少次,伤过多少次,他已经记不清了。太行山上的悬崖峭壁对匡三傲来说,也变成了坦途。“有些路,只有我们能走,也只有我们会走。”匡三傲说。
猕猴群体之间有时会因食物发生争斗。匡三傲会根据每个猴群的活动规律,隔两三天让猴群到驯猴坪集中进食。为了更好地了解猕猴,匡三傲把每次进山的情况都写在日记里。2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写观察数据,已经写满了十几个本子。
如今,长年的坚持令匡三傲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他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往山上看。等猕猴下山活动后,匡三傲会观察它们的粪便。“说句不好听的,就是闻臭味去了。通过观察粪便的颜色、粘稠度等,我就能判断出它们的身体状况 ,然后会给它们补充适量营养。”匡三傲说。
无悔的守护
驯猴坪上蹲着一只无精打采的公猴。当猴群们争相抢夺食物时,它一动不动,在一旁观战。只有游客把食物递给它,它才用手去接。匡三傲说,这是一只刚从猴王争霸赛中落败的猕猴。
“每年的农历十月左右,是一届猴王任期快满的时候。这个时候,那些觉得有实力的公猴便跃跃欲试,向猴王发起挑战。它们有的当着猴王的面翘尾巴,有的还公然调戏‘王妃’。它们轮番与猴王展开你厮我咬的大战。打败猴王的公猴,还要接受其他公猴的挑战。最后的胜利者就是猴王。”匡三傲说。
“看到没,那只尾巴翘起来的就是猴王。别的猴子在它面前都不敢翘尾巴。”匡三傲指着猴群中一只躯体庞大、毛色油亮的公猴说。游客在他的讲解下连连点头。匡三傲每天乐此不疲地给成百上千的游客讲述猕猴的故事。在他看来,向大家传授关于猕猴的知识,不仅能让自己变得更充实,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猕猴,使他们增强保护猕猴的意识。
与猕猴相伴20多年的匡三傲目睹了猴群在保护状态下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他说:“20世纪80年代末,整个太行山只有100多只猴子。通过十几年的人为保护,现在的太行猕猴已经发展成大家族了。它们的足迹遍布方圆数十里。”
这20多年来,为了照顾猕猴,匡三傲很少回家。他与这里的猕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累的时候,我喜欢坐在猕猴旁边,跟它们待在一起。猴子不走,我就一直待在那儿。”匡三傲说。他几天不见猕猴,就会十分挂念。有一次,匡三傲外出办事,离开自然保护区三五天。等他回来时,一踏进山口,猕猴们看到他就叽叽哇哇叫个不停,像是在欢迎,显得格外亲切。
提到很少回家这件事,匡三傲的妻子聂荣便抱怨说:“刚开始,我不理解,经常说他‘你那么辛苦,天天一心扑到猴子身上,到底图什么’。我丈夫说这是他的事业。”慢慢地,聂荣就理解他了。
目前,为了保护、发展壮大猕猴群,五龙口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建立了长期联系。瞿文元教授每年都会带一批研究生到这里研究猕猴。作为“野外教授”,匡三傲经常跟来这里研究猕猴的专业学者进行交流。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猕猴的喂养和疾病预防有了质的飞跃。
“这两年,我儿子也来自然保护区管理猕猴了,加入到了保护太行猕猴的队伍。这让我特别高兴。我从20多岁干到了50多岁,黑头发也变成了白头发。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和猕猴待在一起,照顾好它们。”匡三傲说,“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我会用自己微小的力量保护好猕猴,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保护猕猴。”
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我会用自己微小的力量保护好猕猴,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保护猕猴。
——匡三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