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户容户貌”换新颜 贫困群众乐开花

本报记者 任浩浩

“看着院子收拾得这么好,你不知道俺心里多得劲,感谢党的好政策。”初冬时节,记者来到下冶镇大岭村刘道玲家时,她指着焕然一新的院子激动地说。

自丈夫因病去世后,刘道玲和儿子王志杰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越发艰难。2017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她家开始享受健康扶贫、转移就业等各项扶贫政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砖房外日渐坍塌的土围墙仍是困扰刘道玲的一个“心病”。

为改善未脱贫贫困群众的人居环境,市社会扶贫组结合群众实际需求,提出实施“户容户貌”改善工程,并在下冶镇、大峪镇选择4户贫困户先期开展“户容户貌”改善试点。

下冶镇副镇长韩海波介绍,10月初接到任务后,他带领驻村工作队以及支村两委干部逐户核查落实,并征求部分党员、群众代表的意见,最终确定对大岭村贫困户刘道玲家和聂小兵家开展“户容户貌”改善试点。

经过一个月的改造,两户贫困户的“户容户貌”跟以前相比有了明显变化。记者在刘道玲家看到,原先坍塌的土围墙不见了,一道砖墙建了起来;房子外面全部进行了粉刷,由“砖红”变成了“雪白”;院里铺上了地砖,还开辟了一个菜园子;院外的茅坑也升级成了砖盖的厕所……

看着家里的环境从脏乱差变得洁净美,刘道玲下定决心,以后要自觉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把日子过好。

在大峪镇方山村上门居民组,贫困户李战奇家和李秋来家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峪镇干部组织人员对两户试点家庭的内外墙进行了粉刷、门窗进行了修缮、院内进行了清洁,还帮助他们新添了不少家具。另外,大峪镇还对该居民组的道路进行了整修。两户贫困户看着美丽的新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根据改造试点的经验,市社会扶贫组制定了《济源市未脱贫贫困户“户容户貌”改善工程实施方案》,为未脱贫贫困户打造美观、宜居的居住环境提供指导。根据方案规定,每户改造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由社会扶贫组提供资金,由各镇组织建筑工人施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未脱贫贫困户家里的旧砖、旧瓦、旧木头改变面貌,使未脱贫贫困户家居环境达到干净规范的要求。

市社会扶贫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第一批贫困户的“户容户貌”改善工作正在抓紧推进中,预计2019年3月底前将全部结束。届时,一批贫困户的人居环境将得到改善。

2018-12-03 本报记者 任浩浩 1 1 济源日报 c_16434.html 1 “户容户貌”换新颜 贫困群众乐开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