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一只狗是猪头和一头的共同愿望,烟丝多年来一直在抵制。狗的智商和三四岁的孩子差不多,一头过了小学二年级就比较独立了,可狗狗永远不会自己上下学、自己写作业啊!
“真想养也行,你负责天天带它出去大小便。”猪头听了这句话不再坚持了。但养宠物的梦总得有个落脚的地方,没过多久,他就往家里带了两只小狮子、一只小乌龟——石头的,不吃不拉不闹人,只要主人看过去,马上笑眯眯地迎上来。时间久了,烟丝也喜欢上了案头那几个小玩意儿。
这类小石雕黄土高原多,在山西、陕西的古玩市场随处可见,只是价格有点小贵。见多了才分辨出来,这些小石雕的种类真不少:猪头带回家的那种高不盈尺的带台座高浮雕狮子是席镇;透雕的席镇同时具备拴娃石的功能;而底部是扁平石板的小石雕则是压石。看得多了,烟丝越来越喜欢压石:不管石板上雕的是什么,只要放在地上,都有一种伏地而待的感觉,静中带着随时会弹起来的生机,内敛又不失活泼。
相较拴娃石而言,压石少了些烟火气息,更多了份书香气和脂粉气。压石又分两种,一种是古代闺阁内所用的压绷石,一种是文人书房里用的压书石。
小时候最喜欢翻妈妈的东西。有一次翻出来几个圆圆的木圈,木圈接头处被好看的丝线缠得结结实实的,妈妈说那叫绷圈,绣花用的。她拿了一块布,用两个木圈一上一下套住,圈内的布立刻变得平平整整,这样子下针更精确些。妈妈绣过门帘,绣过衣服,但烟丝却记不起她绣花的样子来。也许,这些细心的活儿她只能等我们上学或睡着的时候才能做。她养了我们几个孩子,天天还要面对一大堆农活和家务活,真不知道她哪来的闲情逸致。长大以后,童年的许多事情都忘了,但每次到古玩市场,那些老物件仿佛带了时光穿越功能,总能勾起一些连自己都忽略多年的回忆。依靠着残存的记忆,我脑补着和压绷石有关的画面:绳子一头系着绷圈,一头系着压绷石,平整的绣布上针飞线走,花呀蝶呀的就出现了;主人离开的时候,压绷石就压在绣布和绷圈上面,精美的石雕下露出一角绣布和各色丝线,既防绷圈变形,又防绣品被风吹、猫抓。压绷石相对来说比较小巧,常见的有长方形的、扇形的、叶形的,上面雕的大多是卧童、戏婴、凤凰、狮子、侍女等。
压书石比压绷石要大,雕的内容人文色彩更浓:秤锤象征大权在握、飞蝉寓意一鸣惊人、如意表示事事如意……卧冰求鲤、福在眼前、双桃同寿等,也是压书石上常雕的题材。山西一位店老板是各色古玩的知音,常呼他的小石雕或小人偶为“小精灵”“小可爱”“小能气”……往往一张图一个名就能抓住那些东西的神韵来。一次在他店里,猪头看上了一个流氓兔造型的压书石,店员说那是老板的宠物、非卖品。但在朋友圈里,那位老板郑重地称其为“案头奇品”,一点也不肯露出太过喜爱的样子。看来,夸上天的词是给别人听的,低调的喜欢才是留给自己的。
压石的材质有很多种,烟丝最喜欢的是本土多见的青石。经过多年的摩挲,青石雕就的压石表面会形成墨玉般的包浆,仿佛人体的温润已经浸入它的肌骨,寒冬里握着也不觉得太冰凉。每次看大部头书的时候,就想拥有一块漂亮的压书石——有它压着厚厚的书页,解放了双手,还省得书面卷页。看书累了,压书石就是现成的消遣,养眼也养心。一本书看完,用压书石再压一下,依然紧致得如同新书。前一阵子看上一块青石雕的瓜瓞延绵压书石:高浮雕瓜瓞上和下面的石板上都落着蝴蝶、伸着嫩叶。问一问价格,烟丝默默地闭上了嘴。
前阵子猪头拿回了一个小鼓样的石雕,一拳大小,也不知道是什么物件。上网欣赏压石图片时,才发现它也是压书石的一种——那种石板大过书的压书石兼可修整图书,而这种小小的压书石只有解放双手的功能。突然有点小开心:不管怎么样,案头多一物,读书时用得顺手,休息时看得顺眼,静静地陪着人闲度光阴,如同老友在侧般地感到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