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该局在回收整理红外相机信息时,发现架设在黄楝树林区的红外相机于9月14日拍摄到了金钱豹带崽活动的影像。这是我市首次拍摄到金钱豹带崽活动的影像。
市林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金钱豹屡屡“入镜”,得益于我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又富又美济源,让绿色成为新时代济源经济发展的真正底色。
幽静山林中 萌豹“入镜”来
在黄楝树林区工作人员提供的视频中,记者看到一大一小两只金钱豹,相隔3米左右,在树林中悠闲漫步,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的一举一动正被不远处的红外相机记录着。“走在前面的是一只成年雌性金钱豹,跟在后面且四处张望的就是其幼崽。”愚公林场黄楝树林区主任薛茂盛说。
为加强对保护区的监测管理,了解保护区动物活动情况,2015年以来,河南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在林区安装了140余台红外监测相机。这些红外相机散布在整个太行山保护区,按照网格化进行分布,平均每4平方公里布设2台。这些红外相机深入林区24小时“值守”,一旦有野生动物经过,便立即启动,拍下照片或视频。
据了解,今年1月份,架设在黄楝树林区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金钱豹群体活动影像;今年5月份,在相同的林区内,红外相机又拍摄到“情侣豹”出没。“金钱豹是独居动物,公豹和母豹只有在发情期才会在一起。发情期过后,公豹会离开,母豹独自生养幼崽。从时间上来分析,这只小金钱豹可能是今年5月份拍摄到的那对‘情侣豹’的幼崽。”薛茂盛说。
“视频中的金钱豹幼崽只有4个月大,目前已经有6个月大了,体形会比视频中的更大、更健壮一些。”薛茂盛说,母豹每胎一般会产2~3只幼崽,但目前他们只发现了一只小金钱豹,可能还有其他的小金钱豹,或者是只存活了一只小金钱豹。
金钱豹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全世界估计现存数量仅20万只,其珍贵性不言而喻。“金钱豹处于食物链顶端,是典型的‘保护伞’物种。金钱豹种群能在林区内生存繁衍,说明这里食物充足、生态环境良好,能够充分满足金钱豹的生存需求。”薛茂盛说。
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金山银山”
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是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物种繁衍驯化、科普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利用为一体的综合性保护区。
保护区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登上高处,森林起伏,尽收眼底。这样的好生态引来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在此“筑巢安家”。据记者了解,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有200余种,其中兽类34种,占河南兽类总数的47%;鸟类140种,占河南鸟类总数的46%;两栖类8种,占河南两栖类总数的42%;爬行类19种,占河南爬行类总数的51%。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鹳、黑鹳、金雕、金钱豹、林麝等14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黄喉貂、大鲵、勺鸡、红腹锦鸡等50多种。
我市不仅野生动物多,野生植物也丰富,共有1759种,占河南植物总数的42%。其中苔藓植物76种,蕨类植物87种,裸子植物12种,被子植物1584种;列入国家和省级保护的植物有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银杏,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山白树、猬实、太行花等,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有青檀、领春木等。
野生动物的“落户”是我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最好证明。近年,我市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国土绿化,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围绕山区造林、农田防护林建设和廊道绿化等林业重点工程,构筑沿黄、南太行生态屏障;实施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发挥生态优势 打造“绿色名片”
据了解,我市近些年通过实施河口村水库生态补偿工程、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黄河湿地保护区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及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全民义务植树等工程和项目,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使得森林面积、蓄积量得到大幅度增长。
资料显示,我市林业用地面积181万亩,有林地面积129万亩,林木蓄积量38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5.06%。
我市先后被国家林业局和全国绿化委员会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被评为“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市”“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全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我市11个镇全部荣获“河南省绿化模范镇”称号;南山省级森林公园、济源九里沟-水洪池风景名胜区被授予“中国森林氧吧”称号。
当连木成林、结林成森时,大自然便会向小动物们发出邀请,让它们与森林同呼吸。同时,食物链也会更加健全、多样、丰富,为金钱豹等野生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这一系列的变化得益于我市多年来把全域规划、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持续美化城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