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史方方)清水源公司利用“水云踪”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最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工业水处理领域,着力打造水处理“智能医院”;富泰华公司积极推进“机器换人”,节省人力57%,良品率提升至99.9%……在上周全省智能制造观摩活动中,我市智能制造“成绩单”令人瞩目。记者了解到,近年,我市坚持以智能制造为引领,加速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推动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工业是济源国民经济的主导,总在产业链的低端打拼,总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不会有根本出路。于济源而言,智能制造是难点和重点,更是思路和出路。基于此,我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智能制造引领“三大改造”,加快对“1+4+4”产业体系的升级改造,持续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我市不断完善政策,优化顶层设计,谋划符合济源实际的“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出台了《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见》《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意见》,在产业转型、政策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夯实基础。
在加强政策引领的同时,我市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化引领产业转型发展。
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一旦打开,发展的新思路、工作的新举措就会不断迸发出来——
巨辉光电围绕C919等民用大飞机和多型号战机,研发生产试飞模拟器;豫光冶金机械“全自动剥锌成套设备”被评为2018年全省第一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这样的突破越来越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断推动智能制造迈向新高度。
发展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企业智能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市邀请世界级智能工程研究机构就智能技术转化、智能设备研发,与我市14家企业进行合作对接;举办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企业上云”培训班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活动。
坚持标杆引领、以点带面,坚持分级施策、项目带动,引导企业加快关键业务领域信息系统建设,把推进工业云平台的建设、发展和应用作为提升企业、行业、区域两化融合水平的重要载体来抓,先后涌现出中原云工、云工物流、化工购、ECP企业云比价采购、“云金汇”、“水云踪”等一批发展前景较好的工业云平台。
同时,我市积极引导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目前,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及智能仓储物流等设备、技术和模式不仅在我市大中型企业中加快普及,也在一批小微企业中加快应用。
科技创新和智能改造带动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市有省级智能工厂6家,省级智能车间6个,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4个,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基地、平台3个,省级“机器换人”应用示范项目2个。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工作的强力推动下,1至10月份,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居全省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