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苗慧玲
11月14日,家住隆兴花园的李泽明到市民之家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房产、不动产、契税全部走完手续,不到20分钟。”李泽明说,“听说以前办二手房交易得拿着资料跑几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就能办妥,效率真是提高了不少!”
不动产登记从最初群众几个部门来回跑,到不动产、房产合到一个窗口办公,到实现流水线作业,到现在税务办理也进驻不动产专区,这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了便民利企。
不动产登记办理实现“三级跳”,只是市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大学习、大调研、大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打通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难点、重点、堵点的一个缩影。
学习、调研、落实,应用、改进、提升,坚持问题导向,投身改革实践,济源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在“大学习、大调研、大落实”中逐步实现再上层楼、再进一步、再深一层。
政务服务下足“绣花功夫” “一窗通办”倒逼效率提升
过去教师资格证集中办理时,市民之家办理窗口前等待的人排成长龙;而今年市民之家综合受理窗口投入运行,12个窗口同时接件,没有了等待的队伍,取而代之的是办事效率大大提升。这个小小的细节,见证了“一窗通办”的魅力。
“过去企业和群众办不同的事,需要在市民之家找不同的窗口,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市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科的尚运霞介绍。那么如何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呢?
去年11月,市行政服务中心组织人员到广东佛山荔湾区政务服务中心,全面考察学习“一窗式”综合受理模式。学习归来,市民之家尝试改变入驻部门“摆摊设窗受理”的格局,将过去20个单位53个窗口的227个事项,整合到12个“无差别受理”的综合窗口办理。今年1月9日,“前台集中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集成服务模式开始运行。节省出来的人力资源转到后台流转资料、优化流程,实现了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综合窗口的背后,是层层传导压力,倒逼各部门按照各类事项办理时限,梳理各自的办理流程,减时间、减流程、提效率。”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张云红说。
而在综合窗口服务后台,是各类事项办理打破部门界限,推进数据共享,推行审批并联进行,最终实现“一个窗口,一次办结”。
综合窗口设立后,各类事项实现“受审分离”,群众排队的现象少了,工作人员忙闲不均的现象没有了,带来的是企业和群众办事效率的全面提速。济源“一窗通办”吸引了省内安阳、漯河、濮阳等地前来考察。
构建城乡三级便民服务体系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00米”
济源山区面积超过80%,农村群众办个小饭店,需要跑工商、跑税务、跑食药监……如何让群众少跑腿,不出村、不出镇就能把事情办好?我市在市民之家推行“一门式政务服务”的同时,加快构建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
镇里有了便民服务中心,各村有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那么基层政务服务是否规范、群众办事是否方便?我市下发通知对镇(街道)、村(居、社区)便民服务进行规范,9月组织相关部门对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进行暗访。暗访发现,部分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一些窗口人员因下乡或学习造成无人值守,部分基层站所窗口也存在上班时间无人办公,群众办事跑一次、两次,甚至多次。
“针对基层群众办事的堵点,市行政服务中心引导镇、村行政服务事项办理采用综合窗口的受理模式。”市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贺丽君介绍,通过将办件量少、季节性、临时性工作和群众需要跑多个部门才能办理的事项统一纳入综合窗口受理,有效解决了各镇(街道)窗口人员紧张的问题。同时,城市社区和村(居)代办模式也在探索推进,有效破解了服务群众“最后100米”难题。
北海街道碑子居委会居民李体洲身体不好,儿子在外打工,居委会代办员就为他全程代办了重症残疾人低保,解决了老李的后顾之忧。“像这样的代办员,北海街道共有18个。”北海便民服务中心的张丽娟介绍,通过全力推行“有事你找我”的全程代办和上门服务,基本实现群众“小事不出居,事事有人管。”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