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品鉴

外销瓷:成就乾隆“农家乐审美”的“功臣”

文/图 烟丝

“外销瓷到底是不是个坑?”

“外销瓷存世量大,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收藏价值不大。”

“外销瓷价格便宜,正是入手的时机。这可能是收藏市场最后的捡漏机会。”

……

这期写外销瓷纯属意外——前几天一直在考虑写哪些古玩更有故事,结果好几个群都在讨论外销瓷,然后目光就落在了它们身上。

烟丝十来年前入手过一个清代外销瓷:一个锦地描金开窗倭角方盘,开窗里分别画着西式插花玫瑰和中式人物故事,各个边角都装饰着蝴蝶。许多年来,它一直被摆放在角落,备受冷落。烟丝一直怀疑,当初买它纯粹就是因为便宜。

早些年,外销瓷一直不太火。中国人喜欢含蓄美,明式家具和青花瓷是收藏界的宠儿,清代粉彩瓷和民国广彩瓷虽然近年来市场不错,但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乾隆时期的粉彩瓷虽然价格昂贵,但乾隆由瓷器而得到的“农家乐审美”之评语可见人们的态度。早些年,画面繁缛到密不透风的外销瓷极少有人问津,直到近几年它们才在古玩市场活跃起来。

但是,透过外销瓷花哨的外表,我们可以窥见更广阔的世界。《乾隆皇帝》一书中有个章节,写的是南方丝绸和瓷器出口的热闹场面和惊人利润。有人问马未都,康乾盛世100多年间,中国向欧洲输出有多少瓷器。马未都说,前些年在阿姆斯特丹拍卖了一艘沉船上的瓷器,船上有75000件外销瓷。康雍乾三朝,究竟外销瓷有多大数量,当时国家是没有统计的。现在最保守的估计是6000万件以上,甚至可能上亿件。“今天我们到欧洲去,到处都能看到还有人在家里使用这样的瓷器。所以外销瓷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贵,因为量太大了。”

当时精明的商人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审美,自己画了小样,既保留一部分神秘和喜庆的中国文化元素,又加入了西方文化色彩,让中国的匠人照着烧造。瓷器无意中扮演了连接中西方“文化特使”的角色。

其实,由于丝绸之路的贯通,中国瓷器早在唐代就已经远销世界各地了。元代的青花瓷虽然器型是按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定制的,但仍是中国的传统纹样。明万历到清中期,外销瓷成为欧洲人追捧的对象,为中国带来了白花花的银子,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瓷器审美变革。西方文化元素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中国上层人物的审美,最终成就了以乾隆粉彩瓷为代表的色泽艳丽的彩色瓷。曾经“不太贵”的外销瓷,影响过整个世界的艺术和经济发展。

在某瓷器学习群里,一位老师曾教我们辨识过“满大人”外销瓷:上面的人物着清代服饰,男女老少在院中嬉耍。老师说,“满大人”人物画多见于外销瓷,这是因为清代早期到中期,欧洲人还对中国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崇拜。中国园林、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及清代“全家福”式的画面引发了他们对中国的想象和向往。到了晚清,许多来到中国的欧洲人看到的是落后和腐败,加上制瓷工艺在国外的成熟,使外销瓷和当时的中国一起走向了没落。

一个国家的吸引力在里不在表,如同美人在骨不在皮。欧洲人喜欢和推崇的不纯粹是中国故事和器物,而是自己的强国富民梦。

2018-11-23 文/图 烟丝 1 1 济源日报 c_16065.html 1 外销瓷:成就乾隆“农家乐审美”的“功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