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看到济源日报社全媒体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推出的“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王屋潮涌 济源巨变”系列报道后,市民刘先生兴致勃勃地翻开了自己收藏多年的粮票。
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票证。1955年国家实行粮食“统销统购”,粮票应运而生。刘先生告诉记者,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各种票证在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如果需要买米、面,必须出示粮票才行。后来,有人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
“从我懂事起,大人们聊天时,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凭票购买生活物资。那时买自行车凭票,穿衣凭布票和棉票,吃饭凭粮票、油票和肉票。”刘先生说。
刘先生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母亲独自带着他艰难生活。为了不让他挨饿,刘先生的母亲总是想尽办法攒粮票。
在刘先生的记忆中,每逢月底,粮店的门前总要排起长长的队伍,家中的小孩往往被打发去排队。刘先生说,那时需要拿着粮本和粮票到指定的粮站去买粮食,因为粮本上有限数,刘先生家每月只能领20多斤面,刚好他能拿得动。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人们买粮食方便多了,于是人们就用粮票换袜子、鸡蛋等日用品和食品。刘先生说:“有的农民没有粮票,就把家里的鸡蛋和其他农副产品拿到城镇换取粮票。我们家粮食吃不了,存在粮证上也没有用,就拿来换鸡蛋。”
有一次,刘先生拿一斤粮票到街上换了些糖,得意极了。几天后,刘先生发现母亲没在意,又偷偷拿了几斤粮票去换东西。“后来,细心的母亲发现家里的粮票对不上数,经过‘审问’,才知道了我的‘劣迹’。”刘先生说,那时粮票对每个家庭都十分重要,因此他被母亲教训了一顿。
粮票有全国通用粮票、军用粮票、地方粮票几种。刘先生说:“小时候,邻居来我家借一斤粮票,正好我母亲不在家。我不懂全国通用粮票和各省粮票的区别,就把全国通用粮票借给她了。后来,她还了我一斤河南省流动粮票。这在省内是没什么区别的,但刚好那段时间母亲要去外省探亲,这可就麻烦了。我母亲只能再找别人换全国通用粮票。”
当粮票渐渐退出流通领域时,刘先生的家里还有未用完的粮票,他便将这些粮票珍藏了起来。随后,他又通过购买、交换等方式搜集了不少粮票。有的朋友知道他喜欢收藏粮票,就把自己家里留下的粮票赠送给他。
“虽然现在我们购物方便了,什么也不缺,但是我经常回想起当年的生活。小小的粮票,由兴到废,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刘先生说,闲下来的时候,他也时常跟儿子讲过去的故事,教育儿子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了曾经的艰难岁月,不要丢掉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