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艳苹
中学时代,我曾跟随爷爷奶奶与叔叔姑姑们一起落户到济源县某村,与他们一起生活了4年。
2011年5月份,阔别济源20载,我再次踏上第二故乡——济源这片热土。此时,济源县早已升级为济源市了。
到达济源市后,我咨询了好几位既陌生又熟悉的济源老乡,几经辗转,好不容易才找到开往叔叔家的公交车。济源的变化实在太惊人了!街道更宽阔了,城市也建设得更美了!街道两旁,到处是非常吸睛养眼的鲜花绿植,更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看得我好眼晕!
去叔叔家的路可怎么走啊?我彻底犯了难!好在济源老乡大多很好客,热心而又详细地告诉了我所打听的路线。然而,及至到了村里,我依然找不到去叔叔家的路,一排排整齐而又漂亮的两层小楼,宽阔而又整洁的水泥硬化街道……正自犯愁时,我恰巧遇见一位当年曾和叔叔一起迁到济源的老乡。他热情地把我领到了叔叔家门口。
目睹济源的沧桑巨变,我不禁感慨万千。20年前在济源求学期间的济源旧模样,在脑海里如过电影一般……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村中街道及去学校的路都是土路,一遇下雨天,泥泞不堪。印象最深的是每逢大雨天上学,平时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得走上个把小时!村里人的房子,都是用泥筑就的。最令人觉得既不方便又不卫生的是生活用水!据说早年村里曾费尽周折打过深井,但结果都是打了数十米深依然找不到水源。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实在没法再往深处打了,只好不了了之。多少年来(也无从考证),正因为数千人的大村子都没能打出一口可解决村民生活用水的井,此村才得名“克井”——有朝一日能够喝上干净卫生的井水,一直是村民孜孜以求的梦想吧。而当我再到济源时,那里吃水堪比“吃油”的尴尬状况早已成为历史——家家户户早在数年前就已安上了自来水管!这时候的“克井”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克井”!
前段时间,又听二叔家小弟说,早在2015年,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燃气,彻底结束了烧柴烧煤烟熏火燎的“脏黑”历史……
我的第二故乡——济源的沧桑巨变,不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家乡乃至祖国变化的一个缩影吗?恰如那首歌中所唱:“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是的,祖国就像一个大家庭。而一个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小家庭,只有时时享受着祖国母亲的富强,才会时时感受到家的温暖、家的美丽、家的和谐。
大河有水小河满。如果没有改革开放40年所带来的繁荣富强,哪来我们每个家庭幸福祥和的美好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