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轵城实验中学253名毕业生中有105人升入济源一中,综合考评和各项指标均名列全市第一。作为一所乡村中学,教学质量从2009年的中等偏下跃升到如今的全市前茅,是什么支撑轵城实验中学砥砺前行、“弯道超车”呢?
“为了乡村孩子的期盼,我校努力塑造形象、凝聚人心、创新管理方式,办优质的乡村教育。这是我们的不懈追求。”轵城实验中学校长郑传军的话,或许就是学校教学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秘诀”。
转变思想观念 打造优质教育
轵城实验中学现有教学班24个、在校学生1026名、专任教师79名。学校历来有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质量优异、教师敬业奉献的传统。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出现了校舍陈旧、教学设备老化、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009年3月,郑传军上任伊始,就带领班子成员走访调研,组织教师、学生、家长进行座谈。他发现,学生和家长最朴素的愿望是“上最好的学校,享受优质的教育”,教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振学校辉煌”。
于是,学校在达成“要办优质的乡村教育,要让更多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这一共识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人为本,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打造和谐校园,成就幸福人生”的办学目标和“培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幸福公民”的育人目标,提出了“德艺同厚,知行合一”的校训,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校风、“启智明理 教人求真”的教风、“勤学善思 学做真人”的学风,努力创建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
改善办学条件 优化育人环境
优质教育需要优美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教学条件。
2010年至今,学校先后争取多方资金1500余万元,建成学生餐厅、学生宿舍楼、综合楼,为教室和学生宿舍、教师办公室安装了中央空调,修建了塑胶操场,建造了水冲厕所,增添了近200台电脑,在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建成标准化的录播教室,新配备了10000余册图书……这基本满足了师生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学校还投入100余万元,硬化了地面,美化、绿化了校园环境。此举既让农村孩子享受到良好的教学条件,又为学校全面实施优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强化队伍建设 打造优秀团队
优质教育需要优秀的教育团队。为此,学校强化队伍建设,打造优秀团队。
打造守正务实、率先垂范的党员干部队伍。学校以党建带动班子队伍建设,紧紧围绕“三会一课”,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党建工作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进班听课到参加教研组活动,从餐厅值班到晚上查寝,从早读到晚自习,从学生体育锻炼到音乐训练……班子成员和党员教师都亲力亲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良好工作作风逐步形成。
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团队。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要有高尚的师德、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此,学校开展“五比五看五争当”活动,即比爱岗敬业,看职业信念,争当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比关爱学生,看职业情怀,争当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比学习钻研,看职业追求,争当有扎实学识的好教师;比遵规守纪,看职业操守,争当有道德情操的好教师;比工作能力,看职业担当,争当学生锤炼品格和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学校还坚持实施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为教师购买教育理论书籍;坚持做好集体备课和课标、中考研究,提高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支持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市学科课程建设、名师工作室研修等各项培训,让培训成为教师最好的福利;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观察和教育学生的新视角、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和职业困惑的新武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课展示周、心理健康课展示周、读书交流会、教学大比武等活动,坚持外出培训汇报制度,为教师搭建学科组、教研组和学校等多个展示平台,促进教师素养提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教师的带动和引领,使学校逐步形成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奋勇争先”的良好局面。“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会卓越”的理念不但被认可和接受,还逐渐成为教师工作、学习的力量源泉。
推进课程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优质教育需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轵城实验中学通过推进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贯穿到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抓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相互合作,通过导学课堂、趣味课堂、思辨课堂、质疑课堂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轵城中心校每学期的质量调研中,该校综合评估均居第一,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人数和比例逐年攀升。
积极推进学科课程建设。规范的课程体系、优化的课程实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学校确立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以“源于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以“基于课程标准的问题研究”为导向的学科课程建设主题教研模式,以学科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语文组的“名著阅读”立足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文学鉴赏力、提高阅读品位,初步总结出4个阶段、6种课型,让阅读由活动走向课程。数学组的“习题教学的模型分析与研究”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探究学习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英语组的“拼读—阅读—写作主题研究”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让英语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总结。主题式教研不仅增强了团队的研究意识、深化了研究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语文组、英语组、综合组等先后获得市先进教研组、市青年文明号称号。同时,各学科创新理念,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为导向,陆续开发出《古轵诗韵》《数学习题模型研究》《英语拼读入门》《家住济源》等校本课程,以衔接、补充、细化、拓展等方式,进行专设课时实施和学科渗透,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助推作用。
以阅读丰富学生生活。学校于2011年起开展阅读活动,以每周3个小时的在校阅读时间为保障,以举行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为抓手,以每学期一届的“阅读银行奖评活动”为评价措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位。
坚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自2010年起,学校积极尝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了“以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以知识拓展为主的学科实践活动,以考察探究、社会服务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德育实践活动”四位一体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在每一项综合实践活动中,师生都要走出校园进行调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在网上搜集整理信息,并制作课件、整理成果。学生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得以提高。综合实践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而且促进了教师成长。2015年至今,学校多名教师获得省级、市级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和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学校也被评为省综合实践活动示范校。
推进德育课程建设。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坚持以学生的3年成长为主线,结合学生的阶段性需求和认知成长规律,将德育课程在3年里有序推进,形成德育课程的主题化、系列化、生活化。学校还通过晨会、主题班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发奋读书。
多年来,轵城实验中学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效益不断显现,先后获得河南省师德师风先进学校、河南省卓越家长学校、河南省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先进单位、济源市文明单位、济源市文明校园、济源市德育示范校、济源市优秀学校少年宫等20多个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的轵城实验中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锐意进取,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