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美国“人体酸碱体质理论”之父罗伯特·欧·杨因使用该疗法延误病人治疗被判处巨额赔偿金。但在国内一些电商平台上,所谓“碱性食品”仍然大行其道,标榜其产品具有“转化碱性体质,孕育活泼男宝”“溶解身体结石”“预防癌症”“强化免疫细胞”等功效。“碱性食品”到底是“真有效”还是“真忽悠”?记者进行了调查。
“碱性食品”号称有“孕育男宝”功效
在上海白领孙女士眼中,“碱性食品”几乎可以与健康食品画等号。
“肉、蛋、甜点一类食物呈酸性,而蔬果呈碱性。现代人生活习惯导致很多人身体偏酸,多吃碱性食品能防癌。”孙女士说,这种说法身边不少人都持赞同态度,因为这与当下倡导的防慢性病的饮食结构相吻合。
记者在淘宝网上用“碱性食品”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弹出的各类食品和保健品多达100页,一些产品月销量超过1000件。
不少“碱性食品”和保健品采用相似的宣传手法:首先将“精神不振”“减脂无果”“痛风”“亚健康”等健康问题与“酸性体质”相关联,进而强调其产品是碱性或强碱性,能够帮助消费者快速恢复“酸碱平衡”,具有癌症预防、结石预防、肝脏强化等功效。
这些“碱性食品”价格不菲,成分并不稀奇:一款名为“青梅精”的产品450克售价近2000元,原料仅为梅肉;一罐原料为小麦草的300克酸碱平衡瘦身粉卖到了539元;原料为低聚果糖、西兰花粉、芦笋粉的“碱康素”75克标价为680元……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一些标榜碱性的食品和保健品“很多成分在日常饮食中随处可见,并不需要花那么多钱购买”。
“人的体质并无酸碱之分”
多位专家表示,人的身体并无酸碱体质一说,用“碱性食品”并不能改变人体的酸碱值。
“人身体各部位的体液酸碱度不一样,比如胃液是酸性的,血液是弱碱性的,小肠内的环境也是弱碱性的,不能一概而论。”范志红说。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也表示,医学上并不存在酸碱体质一说。不属于临床疾病的正常人血液的酸碱度相对恒定,PH值一般在7.35至7.45,偏离一点都属于不正常。
“人体对酸碱度非常敏感,血液PH值偏酸0.1就被称为酸中毒。酸中毒是一种急症,常常因为糖尿病、呼吸受限、乳酸中毒引发,往往会危及生命,那时吃多少‘碱性食品’都没用,必须到医院进行救治。”他说。
但从化学角度看,食物本身确实有酸碱之分。陈伟补充说,酸碱并非味觉上的区分,而是食物被身体代谢或燃烧后留下的一些灰分,就好比柴火燃烧完后,留下一些灰渣。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邢小平把人的身体比作一个动态调节器,正常人吃“碱性食品”根本无法达到调节身体酸碱度的作用。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生宋恩峰告诉记者,“中医领域也不存在酸碱概念”,中医体质学说主要是根据中医学阴阳五行等划分人的体质,并不存在酸碱的划分法。
养生保健需要科学态度和精神
在陈伟眼中,酸碱体质理论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是因为人们有意无意混淆了一些概念:呈碱性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的,有人认为这样的膳食更有助于防止慢性疾病。
“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碱性体质,天天吃小苏打就够了,但人们并不会因此获得健康。”陈伟说。
范志红关注“碱性食品”问题多年,见过不少虚假宣传的“碱性食品”,也有人为购买“碱性食品”花费高价。
她提醒说,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以一种貌似合理的宣传方式建立起疾病和酸碱体质的相关性,试图给消费者洗脑,进而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她看来,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可以理解,但切莫盲目相信一些错误养生理论。“养生保健需要有科学的态度,除了膳食,心理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据新华社上海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