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雨一下,冬天的味儿就出来了。翻出棉袄,等着暖气,眼巴巴地盼着太阳出来。小时候采暖方式简陋,除了围着煤炉,只能靠运动取暖:两队人相对而立排一排靠墙挤,被挤出来的人重新排到队伍后面,中间的人又得贴墙又得使劲,还得防着被后面的人挤出去,马上就把冷忘了……遇到晴天,就不用这么费劲了,找个背风的地方,听着婶婶们絮着家长里短,眼一闭,只留满目红光,身体就慢慢暖和了。晒太阳带来的满足感估计已经编入了人类的基因里。“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移榻向阳坐,拥裘仍解带。小奴捶我足,小婢搔我背。自问我为谁,胡然独安泰……”白居易的这首诗,就叫《自在》。还是古代人讲究啊,晒个太阳也得搬张榻。榻在古代可是家具里的宠儿。在古代人物画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榻,大致可分为有围子的和无围子的。如今在晋豫的古玩市场,人们习惯把无围子的榻叫凉床。榻和床原本也没分得特别清楚,后来人们习惯把卧室的寝具叫床,而把坐具称为榻。古代贵族生活百科全书《红楼梦》中频频提到榻: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进了贾母房中,“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的,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独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丫鬟在那里捶腿”;王熙凤过生日,贾母“只在里间屋里榻上歪着,和薛姨妈看戏”;贾府过大年,祭拜祖宗之后,家宴开席,“上面两席是李婶薛姨妈二位。贾母于东边设一透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贾珍等至贾母榻前,因榻矮,二人便屈膝跪了”。从书中可见,即使在贾家,榻也多是贾母这样身份尊贵的人才能用的,而晴雯等小丫头只能用不带围子的凉床。
除了贾母,用榻的还有薛姨妈。以榻待客在古代是美谈,“下榻”这个词儿就是打这儿来的。东汉陈蕃喜欢结交朋友,设专榻待友。这个专榻平时挂在墙上,朋友来时就取下供他们休息,故人称“下榻”。故而古代人物画中常见这样的画面:绿树环绕,一几一榻,几边有小奴,榻侧有书案和高朋。被园林设计和家居布置爱好者奉为经典的《长物志》中有几榻篇,其中一段文字引人入胜:云林清秘,高梧古室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故韵士所居入门,便有一种高雅绝俗之趣。榻原本就不是寻常人家所用之物,因而在古玩市场也不多见。细细想来,烟丝这几年见过的较完整的榻不到十张,围子各不相同:有大黑漆泥金麒麟的,有竹节七山式的,有朱红漆嵌石板的,有浮雕团寿纹的……有一次去焦作一个藏友那里,入门便看见一张古榻:围子上两龙张着大口,云气绕着一个变形的寿字,像极了过大年时贾母躺的那张透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上面的图案虽然不是透雕,但出线很高,两条龙不怒自威,不需贵人坐上压阵,自有一股强大的气场。不过,烟丝眼下最中意的,是白居易笔下的凉床:自己无所谓贵贱,对人也不分尊卑,哪里舒服就移到哪里,只需一几为伴,夏日树下乘凉,冬天日下取暖,无所挂碍,方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