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奏响了新时代发展最强音。
改革开放40年,从二元结构到一体化发展,从以工促农到共同繁荣,济源城乡发展描绘了一幅幅精彩画卷。
从“经济要翻番,关键抓住山”到“十八罗汉闹中原”,从“工业出城、项目上山”到全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市,从城乡统筹发展到产城全面融合,济源城乡发展淬炼出一道道最美风景。
济源从来不缺乏精神,济源人民从来不缺乏干劲,正是有了愚公移山精神的接力传承,才有了今天的“醉美济源”;正是有了城乡联袂,打破壁垒,济源才快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市。
敢想敢干 城乡一体发展初尝甜头
时代大潮,浩浩荡荡,顺势而为,方至高远。
40年来,济源一路逐浪而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济源城乡就迎来崭新一幕。1979年春,济源相继开放承留、思礼、克井、梨林、轵城、坡头、王屋、邵原、下冶、李八庄、尚庄等13个集市,城乡市场如春潮涌动焕然一新。
1987年,济源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发展经济的目标,迈出了坚定的改革步伐。
这一年,济源农村开始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特别是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呈现出以专业生产为特色的新格局。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城乡经济,济源已构建出以工促农、以农促工、城乡一体发展的经济体系。当年,济源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近10亿元。
在此后的10年间,济源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快车道上,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建设,一直是济源的一张亮丽名片。
1996年底,济源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城乡道路四通八达,路宽道阔,吸引全国多地市前来参观考察。
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柏油路、水泥路将小山村与大世界连接后,农村居民搭上发展的快车,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土里刨食”的农民,在乡镇企业当上了工人;思想落后、信息闭塞的贫困村民,走出了大山,汇入城镇,跃入市场经济发展大潮;原来单靠种植传统农产品的乡镇,联合办起了农产品加工厂,城乡经济蓬勃发展……
在这期间,农民群众也自觉进行了产业转型调整。轵城形成了小麦和瓜果生产基地,与外地厂商合作建成了济源第一家方便面加工厂;梨林以棉纺厂为龙头,带动了棉花生产基地建设和棉花生产;承留通过联产方式,建成了红果加工厂,稳定了本地果农的生产增收,还购进了其他乡镇的红果……
与此同时,城市工业快速发展,也为实现城乡一体发展作了注脚,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五小”工业到当下的产城融合,济源从来不缺发展奇迹。
2003年,市委提出“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战略,投资数亿元,引导工业企业开发利用荒山荒坡,将工业迁出城区,项目集中到山区,打造产业集聚区,(下转第二版)
编者手记
城乡一体、全域发展是济源最富特色的品牌。
从1987年提出城乡一体发展经济的目标,到200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到2014年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市,济源在城乡一体的道路上已躬耕30余年。
从最初的雏形,到试点探索,再到全域推进,济源的城乡一体发展已进入提质上档的“深耕”期。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济源把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作为推动济源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历届党委、政府矢志不移坚持城乡一体发展战略,让济源这个特色品牌在中原大地熠熠生辉。
如何让这一品牌擦得更亮,如何让更多群众共享高质量城乡一体发展成果?这需要73万愚公儿女众志成城、久久为功,持续提升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要素配置、社会治理等一体化水平,努力为全国同类中小城市探索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
沿着城乡一体发展的道路,建设现代化精品城市,济源任重道远,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