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穿”越40年:衣着变化折射时代进步

本报记者 武迪

服装不仅是人们生活的“面子”,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里子”。今天,人们经常为“穿哪件好”的幸福的烦恼所困扰。而在40年前,能有一件不打补丁的衣服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奢望。

今年53岁的王素兰是东街居委会居民,见证了济源人40年间的衣着变化。在她记忆深处,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字典中似乎还没有“时尚”一词。大家穿戴都以实用御寒为主,服装款式也较为朴素单调、色彩暗淡,用料多是素色的粗棉布、的确良。当时,成千上万人穿着同一款服装,年复一年一个样式。只要衣裳缝补后还能穿,人们便不会轻易丢掉。

“以前穿旧、穿坏的衣服,绝对不舍得扔掉。”王素兰回忆,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常有的事,随处可见穿着打补丁衣服的人。即便穿坏的衣服,也被拆了当补丁、纳鞋底用。

“我还记得,当年的布匹需要凭票购买,一米几毛钱。做衣服都到裁缝店,缝制的手工费是几毛钱一件,做件新衣需要一两元钱。虽然款式很简单,却是真正的量身定做。每逢家里做新衣服,我们小孩子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在王素兰的记忆中,她和兄弟姐妹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新衣服在春节前做好后,一定会藏在衣柜里,等到除夕守岁时再拿出来穿上。“过年穿新衣已成了我们家的习俗。哪怕现在衣食无忧了,春节前我们一家人也要各买一身新衣服,开开心心地穿着新衣过新年。”王素兰笑道。

改革开放后,济源人的服装色彩开始悄然改变,逐渐从以往的黑、蓝、灰、绿等暗色向五彩缤纷发展。商场里的服装也随之变得丰富起来,人们选购衣物不仅追求衣物的本身功用,而且融入更多的审美因素,对穿衣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个性化搭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国内外影视剧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开始戴上了蛤蟆镜、穿上了喇叭裤、跳起了霹雳舞。“一开始,喇叭裤这种新潮服饰还不能被大众接受。年龄大些的人很抵触这种打扮,许多年轻人只好偷偷摸摸地穿。”王素兰告诉记者,那时没有“撞衫”的概念,年轻人看到新潮的衣服都扎堆去买。

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思想观念也变得更加开放。“在城区随便走走就能发现,年轻人的打扮是越来越个性、越来越靓丽。”王素兰说,90年代后期,人们穿衣打扮更加讲求个性,服装的款式和色彩更加繁多。

进入21世纪,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济源变得更加开放、时尚,服装也冲破了季节和式样的束缚,一年四季、各种场合都有装扮靓丽的济源人。街道两旁可以看到各个品牌的时装店、专卖店,每家店的橱窗都光彩亮丽、夺人眼球。女性服装千人千款,男性服装款式也呈现多样化,商务休闲、户外运动等各式服装为男士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淘宝、京东等各种网购平台进入人们的生活,国内外各种商品涌入人们视野,济源人的衣橱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变得更加丰富、服装更加时尚。“过去谁能想到科技发展这么快,现在足不出户,在家里动动手指点点屏幕,网购的衣服就能很快‘飞’到身边,实在是太方便了。这不,趁着‘双十一’,我买了好几件打折的衣服呢!”一说到网购,王素兰激动不已。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随时添置新衣已经习以为常,家家户户的衣橱早已满满当当。而在济源的大街小巷,各类服饰更是常变常新,越来越时尚,也越来越有味道。穿着多彩时尚服装的人们,把这座城市装扮得越来越美丽。

2018-11-13 本报记者 武迪 1 1 济源日报 c_15559.html 1 “穿”越40年:衣着变化折射时代进步 /enpproperty-->